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信公告
农信公告

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来源:内部消息 发布时间:2023-12-22

       

      一、年度概况

      (一)公司简介

      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行”)有着6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前身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20年改制组建农商银行。截至2022年末,下辖营业机构20个,其中营业部1个,普惠金融服务中心1个,支行18个,服务范围覆盖了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所有乡镇、街道、社区。

      近年来,我行持续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内部管理、绩效改革和队伍建设,推动了全行高质量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末,镇宁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49606.3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36247.76万元。

      (二)绿色金融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以支农支小为市场定位,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加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支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效能,巩固提升绿色信贷基础市场建设。截至2022年12月末,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统计口径,我行绿色贷款余额2301.50万元,绿色贷款占比0.53%。

      我行持续开展绿色金融的培训,提高我行员工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传播绿色低碳理念,灌输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办公标准,对营业、办公活动场所尽量选择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环保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宣传活动,组织植树造林、治水护水、垃圾分类等绿色公益宣传活动,活动参与人员80人余/次,传播我行践行普惠绿色的好声音。

      二、环境相关治理结构

      (一)董事会层面环境方面的职责设置

      我行致力于建立高水平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通过“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有效落实绿色金融的管理工作,其中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监事会为监督核心,高级管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三会一层”负责监督和审阅我行绿色金融及环境影响的表现。

      (二)董事会下负责环境相关问题的相关机构设置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安顺银监分局关于转发贵州银监局转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安银监发〔2012〕25号)及《安顺农信社绿色信贷指引(试行)》(安农信审发〔2018〕38号)的精神,为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绿色信贷”工作,我行成立了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总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担任,副组长为行长、副行长、风险总监、工会主席,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辖支行开展“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业务发展部,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行“绿色信贷”日常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三)部门设置情况

      根据服务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情况,我行明确业务发展部负责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由各支行负责执行。

      三、环境相关政策制度

      为贯彻落实“制度治行”的管理准则,我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制度建设,将绿色信贷融入到各项信贷政策实践中,成立了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安顺市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行动方案》和《安顺农信社绿色信贷指引(试行)》要求,开展绿色金融工作。

      金融机构环境政策制度情况表

文件名称

发文文号

文件类型

文件主要内容

备注

《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成立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镇农商发〔2021〕526号

领导小组文件

明确组织架构,确定职责分工,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事项。

 

下一步结合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出台更为具体的工作方案。

      四、环境相关产品与服务创新

      (一)产品与服务情况

      我行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有“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黔农·易贷通”个人小额信用循环贷款、“易贷通·微易贷”个人经营综合贷款以及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服务主要涉及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绿化工程等产,涉农贷款达330648.76万元,占比75.79%。有效满足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的融资需求。通过融资公司担保、创业担保贴息等方式进行政策支持,在利率方面给予优惠,实现了在大力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截至2022年末,我行绿色贷款余额0.23亿元,全部为投向生态环境产业。

      2022年绿色贷款投放情况概览

指标名称

指标值

单位

绿色贷款余额

0.23

亿元

绿色贷款占比

0.53

%

绿色贷款客户数量

3

       

      (二)服务创新

      一是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成立了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全行绿色信贷工作。是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持续开展绿色金融的培训,提高我行员工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传播绿色低碳,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加强对存量和新增企业贷款客户的贷前调查,对高耗能、高污染的授信请求加强管控,禁止发放生态环境违法企业贷款。二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目前我行有符合绿色信贷数据统计的信贷主体,主要支持农村绿色种植、养殖信贷和乡村振兴方面金融服务。我行将持续贯彻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政策关注镇宁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形势、了解最新绿色普惠政策动向,对我行辖区内绿色普惠信贷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总结,以农业、中小微企业等为重点的普惠金融群体,让普惠金融更绿,让绿色金融更普惠的金融体系。

      五、环境风险管理流程

      我行不断建立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对贷款营销、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等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全流程管理。

      修订完善行内相关制度,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建立审贷分离的信贷机制,通过前、中、后台的岗位设置和相互制衡,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要求在贷前调查及审查环节,提供企业及业务相关批文、证照、政策、文件、合同等原始资料;充分查询各类监管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业务合规性审查和融资安全性审查,对申请人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因素、经营可持续性、财务安全性、竞争能力、偿债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形成基本判断,并制定合理的授信方案。尤其对涉及绿色金融、环境保护、“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等方面,要求严格执行我行信贷政策、绿色信贷制度中相关规定。

      重点关注能耗、污染、土地、职业与健康、安全与质量、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等有关风险;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明晰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方向与领域,扩大绿色金融业务覆盖范围。我行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信贷投放,对落后产能企业及“僵尸企业”加快退出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和企业,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并逐步收回已发放的授信,我行加强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辖内企业安全环保依法合规情况,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政策变化,做好辖内涉及重大环境社会风险事件的客户和项目的信息收集。

      六、环境风险、机遇的分析与管理

      (一)环境风险影响

      1.自然环境风险:因自然风险导致财产损失或营运中断,可能进一步影响我行损益,另外自然风险还可能导致授信对象的偿债能力和抵押品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抵押贷款组合,我行在授信流程中将环境风险纳入考量。

      2.政策风险:近年来,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投资指引(试行)》《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以及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显示出国家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强烈决心。如我行未能及时跟进、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并制定相应实施措施,可能会为我行经营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3.法律风险:我国在环境领域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如我行未能认真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可能会面临诉讼风险,带来因罚款和判决导致的成本增加。

      4.声誉风险:绿色环保等议题正逐步被更多公众认知。如我行在运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长期对气候和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可能会面临声誉风险。对涉及碳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未能适应气候变化的诉讼增加,可能会导致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和声誉风险,甚至给有财务关系的银行带来“负债风险”。同时,客户和投资者会对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更加关注,进而影响其消费和投资行为。我行加强对碳密集型企业客户的准入限制,运用信贷管理系统加强对存量客户的信息监测,积极建立和维护绿色金融友好银行形象。

      (二)环境风险带来的机遇分析

      提高运营效率:在日常运营中使用循环技术、减少用量消耗;参与可再生能源投融资项目等,积极推行绿色服务,秉承低碳办公理念。在我行运营过程中践行低碳原则,积极使用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风险和运营成本。

      服务升级转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将为我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新的机遇,将有利于我行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促进产品创新:开发扩大环境友好相关的绿色金融商品和服务,持续创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生态价值实现产品,开展绿色公益活动。

      (三)我行环境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优化绿色资产结构,围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交通以及绿色建筑等重点行业,积极创新服务及配套产品,不断提升我行在绿色金融方面服务质量及产品竞争力。

      二是制定节能减排制度措施,强化绿色办公管理要求,提高员工节能减排意识。加强节水、节电、节油等节能管理,将绿色环保意识融入办公场所建设、装修等各方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三是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完善绿色金融与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将环境风险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要求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加强客户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完善对落后产能、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退出机制。

       七、自身营运的环境影响

      (一)我行坚持绿色运营,为实现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我行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电子服务渠道功能,提升电子渠道的使用替代率,努力使客户通过足不出户的低碳方式便可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我行积极推行绿色办公,对行内员工倡导绿色理念,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我行践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遵守国家及地区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绿色采购理念,提升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各项绿色办公措施,助力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合理使用资源,倡导降低人力成本、减少资源消耗、节电节水节能、绿色出行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水、电资源的消耗;按照环境保护的原则,实施绿色办公,柜面实施无纸化办公。

      八、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

      (一)全面启动绿色办公、集约化管理工作。我行始终坚持“建设绿色企业,坚持绿色经营”的理念,倡导步行出入,降低电梯的使用率,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针对单位老旧超标排放车辆进行报废换新处理,优化了公车使用,严控公务车排量,减少公车的使用频率,倡导员工购置新能源汽车,降低对能源资源消耗,合理使用资源,倡导降低人力成本、减少资源消耗、节电节水节能、绿色出行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我行定期检查办公场所各水管线路的设备陈旧情况,并设有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安装节水、防溢装置,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在水资源节约宣传方面,通过制作节水宣传标语,并利用传媒主动进行宣传引导。

      通过开展植树节活动,引领全行员工绿色生态发展意识,降低碳排放量,提升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金融与业务发展同进行。

      (二)积极开展绿色公益活动。在环保公益方面,我行充分发挥主营业务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公益活动,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大绿色理念培植力度,增强员工对绿色金融各类知识、理念、价值观的认识,全面培育绿色发展的氛围。成立绿色金融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绿色公益活动,参与城乡垃圾分类、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文化主题活动。

      九、数据梳理、校验及保护

      (一)建立日常管理办法,持续提升数据质量,保障信息安全

      为确保全行范围内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行内信息安全,我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定了《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治理管理办法》《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资产分类分级规程》等制度,对行内数据质量、信息安全等建立相应管理规范。同时,为确保行内数据信息安全,我行建立了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规风险报告制度》《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等,实现数据安全管理。

      (二)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我行制定了《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风险事项报告制度》等内控管理制度,规范行内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十、绿色金融创新及研究成果

      目前我行在绿色金融方面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和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省联社指导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下一步主要是在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做好金融创新和研究,进一步巩固绿色金融成效,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镇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