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家杂志 |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杨松:根植黔山贵水 践行普惠金融
文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杨松
今年以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守“深耕本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践行“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千家万户”的初心使命,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重点领域,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着力支持贵州乡村建设,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系统性安排部署
持续高位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年初,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等精神,贵州农信将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全年工作安排进行统筹,通过年初工作会、专题工作会等多次安排部署、高位推进各项工作,出台《贵州农信关于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关于服务贵州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农信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涉农贷款投放等重点工作纳入高质量考核,建立金融服务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成效评价机制,健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评体系,加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领域、各环节过程管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成效。
截至2025年8月末,贵州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95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268亿元,存、贷款规模均位居贵州省银行业机构首位。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69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52%,农户贷款余额4032亿元,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居贵州省金融机构首位、占比居全国农合机构前列,是支持贵州省“三农”建设的金融主力军,不断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贡献农信力量。

凤冈农商银行把服务送进茶园
聚焦底线任务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
一是着力巩固脱贫成果。今年虽是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过渡期政策的最后一年,但贵州农信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恪守农村金融服务担当,聚焦脱贫户信贷需求和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对有信贷需求且符合条件的给予积极支持,做到应贷尽贷,全力助推脱贫人口增收,助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截至2025年8月末,贵州农信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65亿元、126万户,占贵州省支持脱贫小额信贷金额机构的99.9%以上,今年累计发放40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位。
二是助力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推进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丰富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搬迁户评级授信,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依托安置点283个农信社固定营业网点、70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持续用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脱贫小额信贷、新市民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搬迁人口发展增收。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发放个人类贷款464.89亿元、60.86万户,贷款余额110.51亿元、15.87万户,较年初增加3.16亿元,助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重点抓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指导20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所在行社立足当地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创新服务模式,倾斜服务资源加大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8月末,20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所在行社各项存款余额1718.32亿元、贷款余额1331亿元,分别占全省农信存、贷款余额的18.09%、18.3%,有效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黄平农商银行认真书写与玫瑰花田间的金融故事
聚焦重点领域
持续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项目支持力度,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农信农业现代化贷款余额2224亿元,农业现代化贷款余额占“四化”贷款总额的51%。
二是优先保障粮油产能和供给能力提升。抓实《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支持粮油生产工作方案》,聚焦主要粮油播种期、主产区,抢抓春耕备耕等重要时节,以及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重要农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生产、储备、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真实了解资金需求,配合保险、奖补等政策落地,畅通绿色通道,持续加强对粮油产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供给。今年累计发放支持粮油产业贷款86.21亿元,截至2025年8月末,贷款余额166.79亿元。
三是重点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深入研究贵州省农业产业相关政策,谋划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措施,各地区结合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摸清产业布局、市场主体和区域特点,建立服务清单,开展普惠大走访,精准提供服务,做实市场主体建档、评级授信、信贷等金融服务,为地方特色产业注入金融活水。同时,以省级重点产业肉牛产业为突破点,创新推出“黄牛产业贷”信贷产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为核心,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加大支持贵州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新增发放牛产业贷款203.2亿元。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农信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余额1198.55亿元、较年初增加64.94亿元。
四是持续促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对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推进“四大行动”,以“黄小西吃晚饭”核心旅游景区金融服务为抓手,深度挖掘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旅产业金融需求,推进乡村休闲、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健全旅游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广运用“黔农·微旅贷”产品,持续提升旅游业金融服务质效。
聚焦美丽乡村
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贵州农信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放服务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指导行社积极了解本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聚焦设施农业建设、充电桩建设等基础建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截至2025年8月末,支持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23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72.09亿元。
二是发挥绿色普惠金融作用服务好乡村生态振兴。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支持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实现“两山转化”。贵州农信申报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普惠信贷团体标准,全国首家围绕标准、制度、业务、产品、机构等打出“组合拳”,系统构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框架,勇闯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绿色普惠信贷全覆盖,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普惠信贷余额达1285.17亿元,绿色资金投放规模稳居全省法人机构首位。全国首家创建并实现“生态账户”全覆盖,累计创建“生态账户”72.39万户,累计发放专项贷款245.53亿元,有效促进153.72万亩森林、29.89万亩茶园、19.69万亩高标准农田、84.81万亩绿色农作物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规模转化。探索推广“古屋贷”等绿色普惠信贷产品,推动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打造金融支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典型。
三是持续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省联社党委高度重视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持续帮扶工作,坚持总体布局、统一调度,每半年研究一次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层层选拔、严格把关,选派优秀人才完成2025年驻村干部轮换工作,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改革、乡村治理、农村党建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驻村人员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熟悉金融工作的优势,切实提高驻村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全省农信系统共派出驻村干部157人,2025年上半年,累计引进发展项目181个、协调帮扶资金1475.73万余元、协调发放信贷资金7.52亿元,惠及农户37748户、惠及人口88188人。同时,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场景和模式,助力乡村人才创业发展,加强对创业带头人、返乡创业人、产业领军人等金融扶持,对致富带头人给予贷款额度、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推动金融服务与乡村人才创业发展同频共振,助力乡村创业稳健发展,增强乡村人才发展内生动力。
聚焦党建引领
助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贵州农信以金融服务为纽带,通过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党建融合、基层协同,构建“数字化+金融+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是深入加强党建引领。始终将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作为发展的首要原则,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模式,持续巩固提升“农信黔行”党建品牌建设,围绕“内强基础、外聚资源”总体要求,深化银政合作,积极加强与地方组织部门对接,联动县金融服务中心,建立金融书记、村官等金融助理员联动选派机制,在辖内挑选一批发展意愿高、区位优势好的村居作为重点试点,融合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等基层治理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打造“三农”服务队伍,除金融干部的普遍性要求外,把“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具体化、标准化,重点在县、乡两级抓好建设。
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工程是贵州农信金融服务的底板,我们出台农村信用工程提档升级指导意见,不断优化迭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好“党政主导、农信主抓、部门协作、市场主体参与”工作机制运行,充分发挥“网格化”作用,体系性推进农村信用工程评定指标优化,有效融入基层治理机制,有效整合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等乡村治理工作,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生态环境。截至今年8月末,贵州农信在全省分别评定信用农户746.4万户、信用组13.45万个、信用村1.37万个、占比85.46%,信用乡镇1136个、占比75.23%,农村金融信用县21个、农村金融信用市1个;为全省768.65万户农户建档面达100%,评级授信农户750.79万户,授信面97.68%,更加便利农村百姓获得贷款服务。
三是助力乡村治理有效推进。加快优化“黔农智慧乡村数字平台”服务功能,加强系统建设、数据治理,增强系统赋能、数据共享等服务质效,加快全省推广应用,有效赋能村集体资产管理、村务公开、村务办理等,助力数字乡村迈出重要步伐。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共有85个县(区)1201个乡镇(街道)12941个行政村启用平台,全辖认证村民达179.1万人。
四是创新宣传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鼓励支持行社及干部员工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线上和线下传统“金融夜校”宣传方式,多渠道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金融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反欺诈意识,提升群众自治自理能力。积极融入“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健康活动,将业务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有效结合,持续推动主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年累计开展“金融夜校”2.24万场、惠及177.48万人次,开展反诈宣传活动1.64万次、触及102万消费者,助力农村群众增强金融意识,提升自治自理能力。
深耕普惠金融
推动乡村金融服务持续提升
一是切实做好网点服务转型,不断优化金融“最后一公里”服务。推动营业网点向智能型、咨询型、体验型转变,探索引入生活服务、政务服务、公益服务等功能,试点打造场景化特色型、银政综合服务型、普惠型网点,融合金融和非金融功能,增强客户体验感、获得感。优化升级普惠金融服务点和流动服务站。实施品牌战略升级,将“村村通”全面升级为“一站式、多功能、综合性”普惠金融服务点。在全省1.3万余个行政村布设黔农村村通普惠金融服务点13859个,建立助农流动服务站2159个,布放智能POS终端11611台,智能桌面终端4552台,配置移动展业设备2176台,将物理网点和流动服务相结合,为农村百姓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金融获得感。不断迭代更新“致富通”农户信用贷款产品、小额信贷产品,创设小额农户线上快贷,创新开展活体抵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竹林碳票质押,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等,努力解决融资难题。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农信活体肉牛抵押贷款业务已覆盖五十余个县(市、区),累计发放24.8亿元,贷款余额10.62亿元,帮助400多户养殖主体获得便捷融资。
三是提升外出人员金融服务,支持其就业创业。搭建系统赋能外出人员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优化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农民工金融服务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全省农信金融服务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质效。优化12个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管理赋能,加强驻外中心与行社内外联动与管理,积极推动金融助力粤黔东西部协作工作,持续提升驻外中心在农民工就业指导、法律维权、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定期到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上门开展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外出人员就业创业信贷供给等金融服务。截至今年8月末,外出务工人员存款1683.24亿元,较年初增加116.4亿元;贷款1596.09亿元,较年初增长39.77亿元。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做好金融基础保障。积极争取财税奖补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社保卡金融服务,全力做好惠民补贴对象金融账户服务,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丰富社保卡应用场景,努力把社保卡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幸福卡、明白卡、放心卡。抓好惠民惠农补贴、离退休人员待遇、学生补助等资金发放工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代缴服务,便利百姓生活。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农信累计发行社保卡2591万张,占所有金融机构发卡总数的63.48%,其中,发行三代社保卡1778.4万张,占所有金融机构三代社保卡发行的73.58%;惠民惠农补贴对象覆盖率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