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闪亮的身影 · 身边的榜样 | 把“挎包”写在乌蒙山深处的金融扶贫行者​​——记威宁县石门乡驻村干部黄胜

来源:威宁农信联社 发布时间:2025-10-13

      在贵州屋脊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有一个名叫石门乡的地方,曾是“偏远、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2015年底,这里成为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的帮扶联系点,脱贫攻坚的战鼓正式擂响。2016年初春,威宁农信联社员工黄胜,肩负组织的重托,踏上了这片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贵州农信系统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黄胜的故事。

 

临危受命,双肩扛起千钧担

 

 

      2016年2月,黄胜被任命为威宁农信联社石门信用社负责人。初到石门,其贫困程度远超想象:从县城驱车需颠簸4小时,石门信用社连基本的卫生间都没有,生活用水要靠拖拉机从几十公里外拉来。面对如此困境,黄胜没有退缩。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毅然决定,带着年轻的妻子和年仅1岁多的儿子,举家迁往这贵州的“西大门”。他深知,要为石门决战贫困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必须扎根于此。他带领平均年龄仅27岁的团队,以“精准扶贫”为中心,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开始了金融扶贫的“新长征”。

 

      仅仅一个月后,挑战再次升级。同年3月,黄胜被省国资委派驻到石门乡深度贫困村——新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他一人双岗,既要负责石门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又要挑起新龙村脱贫攻坚的重担。沉甸甸的使命压在肩头,他明白,唯有付出更多、吃苦更多、努力更多。

 

家国情怀,铁骨柔肠藏心间

 

 

      每一次成绩的背后,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付出。在石门乡严寒的冬季,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黄胜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多次同时病倒,他却因奋战在扶贫一线而无暇顾及,常常是“病人带着病人去看病”。最让他心酸的是,唯一一次去学校接孩子,他习惯性地走向一年级教室,却怎么也找不到儿子的身影,恍然惊觉孩子已升入二年级……对家人的亏欠,成为他心底最深的痛楚。为了支持他,远方的父母即使感冒、胃痛,也从不主动告知,只为让他安心工作。2018年,在石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母亲病重,他只能安排妻子回乡照料,自己则选择了坚守阵地。同年7月,为了更专注地投入扶贫,他完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成为一名专职扶贫干部,真正做到了“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奉献在村”。

 

脚步丈量,穷山沟里换新颜

 

 

      新龙村,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443户1714人,是石门乡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5年末,贫困发生率高达57%。面对这“硬骨头”,黄胜怀着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开始了苦行僧般的驻村生涯。他用脚步丈量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全面掌握了村情民意。然而,初来乍到,迎接他的并非全是理解与信任。“走走过场”、“镀金”、“做不出实事”……各种质疑甚至诋毁的声音不绝于耳。黄胜没有辩解,他选择用行动说话。

 

      他深知,改变面貌,基础设施是根基。他四处奔走,全力协调项目和资金,成功争取到广州对口帮扶资金500万元。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工地上,带领民生监督组严格把关每一项工程:从供料管理到施工验收,一丝不苟。几年间,新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全面完成全村443户群众的通组路、串寨路、入户路、院坝硬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水清了,修建3座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配套121口小水窖并加装沉沙过滤池,一举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安全饮水有了保障。灯亮了,安装280盏路灯,点亮了山村的夜晚。环境美了,修建9个大型垃圾池,配置15个车挂式垃圾箱,完成100户改厕改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活了,修建4.1公里产业路,为产业发展打通了“血脉”。

 

产业破局,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要真正拔掉穷根,必须发展产业。为了鼓舞群众信心,2019年,黄胜带领驻村工作组流转300余亩土地,建起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他身先士卒,开耕地机、施肥、洒水,大雨滂沱中亲自上车装菜。脸晒脱了几层皮,手磨起了血泡,他毫不在意。面对瞬息万变的蔬菜市场,市场不景气时,他就带着工作组的同志亲自运菜出省,边批发边找市场、找订单。一年的艰辛付出,不仅为全村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支付工资18万余元,更用实实在在的收益向村民证明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危难时刻,血肉之躯筑防线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正在家中团圆的黄胜接到返岗命令,他毫不犹豫,放下碗筷,立即驱车返回新龙村。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防护物资极度匮乏,他仅凭一只反复用酒精消毒后烘干使用的口罩,便带领村两委投入战斗。24小时内,对全村443户开展地毯式摸排,逐户逐人登记,特别是对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返乡的37名人员,实行严格的跟踪管理,确保重点人员隔离到位。农村是防控的薄弱环节,他深知责任重大。白天挨家挨户排查、协助检测,晚上建立台账、分析情况、部署次日工作。一次凌晨4点,他将一名发热村民紧急护送到指定隔离医院后,因担心自身安全影响他人,竟不敢回家。在严寒的冬日里,他和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们在村口简易帐篷搭建的劝返点,一守就是两个月,方便面成了主粮。恐惧与迷茫也曾袭来,但守护一方平安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五年坚守,初心如磐践诺言

 

      从2016年到2021年,整整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黄胜用实际行动,兑现了驻村第一天向新龙村1714名父老乡亲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冲锋员,更是政策宣传员、为民办事员、金融联络员、民生监督员。他积极宣讲政策,扭转干群关系,激发内生动力;他协助石门信用社将新龙村成功打造为网格化金融管理示范村,创建信用村,降低群众贷款成本;他廉洁自律,对工程项目严格监督,为民负责。

 

汗水浇灌收获,奋斗铸就辉煌

 

 

      在黄胜带领下:满载荣誉。石门信用社实现了质的飞跃,先后荣获省联社“2016年度金融精准先进营业网点”、贵州省“工人先锋号”(2017年)、全国“工人先锋号”(2018年)等殊荣。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那个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57%的深度贫困村,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动态清零。2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45人全部脱贫。基层组织建设、治理水平、产业发展、为民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均实现质的飞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干群齐心、邻里和谐的景象。2021年5月6日,在经历了1000多个风雨兼程的驻村日夜后,黄胜终于可以告慰乡亲,无愧组织地返回原单位。他带回了沉甸甸的荣誉: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农信系统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贵州农信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是对他五年如一日坚守与付出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