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农商银行:金融助力“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近年来,兴义市万峰林旅游景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依托扎染、刺绣、木雕、八音坐唱等民族特色文化,成为贵州省旅游的热门景点。据统计,2024年,万峰林景区接待游客320.74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综合收入5.77亿元,同比增长21.11%,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3万元,万峰林景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而在这场文旅盛宴的背后,兴义农商银行正用金融妙笔晕染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色彩。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非遗之花”
在兴义市万峰林下纳灰村的徐查清技染文化馆里,老板娘王韦香每天都十分忙碌。“浸—扎—染—晾,这是扎染最基本的步骤,也是游客最喜欢的体验项目,这段时间万峰林火爆出圈,我们体验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据了解,王韦香接触扎染这项非遗工艺已有10余年,刚开始只是自己小规模地扎染成品进行售卖,销售方式单一、品种较少。后来,这对90后年轻夫妻敏锐地察觉到很多游客都对扎染、木雕等手工制作的过程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们毅然决然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游客如织的万峰林景区。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展示销售与体验为一体的文化馆和研学基地,一楼是扎染体验区和成品销售展示区,二楼作为木雕工坊,随处可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木雕手工作品。
为吸引更多游客的青睐和体验,经营过程中,王韦香还不断对布依服饰的面料和工艺进行改良,并研究了许多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产品种类已达1000余种。而她丈夫徐查清作为布依木雕非遗传承人,也在原本雕刻的日常工艺品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铜鼓、刺绣等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备受游客青睐。在他的指导下,游客还可以亲手制作简单的木雕手工艺品,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我们是去年开始扩大规模的,想着把纯粹的技染体验馆重新打造为更加全面的研学基地,包括扎染、蜡染、木雕、陶艺等,我们的课程也在不断丰富,游客可选择的体验项目多了,才会选择我们。那时候我们的决心大,需要的资金需求也大,还好很快就在兴义农商银行贷到了100万元的周转资金,及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这是很多银行都不敢做的。”王韦香说。
从初次创业时营收17万元,到2024年收入300余万元,今年预计突破600万元。这对90后夫妻档凭借精湛的非遗技艺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布依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完美融合,既在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又在创新中坚守民族特色。
非遗不仅是千年技艺,更是发展旅游产业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全面助力非遗成为大众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有力载体,全力助推非遗破圈、出彩,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近年来,兴义农商银行制定“黄小西吃晚饭”专项金融服务方案,以万峰林核心景区为中心,全力支持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6.1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惠及商户192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