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强国复兴有我 | 我与祖国的时光赞歌

来源:黔西南审计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5

      我是一名90后,是有幸出生和成长在世纪之交的幸运一代,也是有幸和父母一道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一代,更是有幸即将见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一代。时光的河流清清浅浅,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推着我们不断向前。而这流水的叮咚仿佛奏出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让我们在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以青春为曲,以奋斗作词,唱响了与祖国的一首首时光赞歌。

      唱响无上光荣的拥军之歌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记得年幼的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在小学三年级时爷爷家的VCD上,这是爷爷最喜欢的一首歌。圆圆的光碟缓缓载入播放舱,一个优美动人的女声旋律传到耳边。每每听到“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这一句时,爷爷微微泛红的双眼总会让我有些疑惑“爷爷,这首歌真好听!她唱的是谁?”懵懂天真的我问道。“她呀,唱的是咱人民子弟兵!”

      后来,我再大一些了,从爷爷的口中得知,爷爷年轻时曾经也是一名军人。1958年入伍的他,曾任昆明军区十四军四十二师侦察连的副连长。辗转西藏、四川、云南、缅甸的10余年军旅生涯,在爷爷口中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红色记忆。小时候放寒暑假,我们一家四五个孩子就会围在爷爷身边,听他讲过去他在部队翻越雪山、淌过河川、剿匪杀敌、为百姓除暴安良的峥嵘岁月。听爷爷讲到匪徒抢占百姓土地、不断射来的凶猛的子弹和刺刀时……年幼的我们都急得攥起了小小的拳头“匪徒真可恶!爷爷,您不害怕吗?”“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军人,怕什么!”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坚毅。再后来,我逐渐长大,通过书籍、电视,看到了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一个个奋不顾身、逆行而上的身影。从此,身着戎装的军人形象更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对于军人,我的内心更是充满了尊崇与敬仰。

      如今,非常幸运地,像是循着爷爷的足迹,我的丈夫是一名军人,我的弟弟、弟媳也是军人。作为共产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子弟兵”的铮铮誓言。丈夫2013年在四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与同队战士们连续奋战20个日夜,成功转移和解救了百余名群众,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弟媳2015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弟弟2018年在省级比武竞赛中斩获佳绩,荣立个人“三等功”……作为万千“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员,他们饱蘸青春的汗水,挥洒战士的豪情,无悔书写着“守一方净土,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与担当。虽然平时的节假日,丈夫缺席了无数次,对孩子和长辈的陪伴更多是通过电话和视频…但是我知道,正是他们的一次次遗憾“缺席”,才让一个个家庭得以圆满团聚。

      别离与团聚之间唱响的,是一首无上光荣的拥军之歌。

      唱响反哺家乡的青春之歌

      “秀丽的贵州,我深爱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的歌儿甜,家乡的米酒香,家乡的人们好客热情善良……”循着家乡醉人的歌声,乘着贵州“黄金十年”的快车,在成都从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了家乡——贵州省黔西南州参加工作。

      在大学的四年时间,也许是因为高考的失利,也许是因为父母的嘱托,我特别想要证明自己,因此我更加拼命努力地去争取一切成绩。在大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的我,普通话等级考试获得了二级甲等证书、英语六级证书,在大学期间我还自学了日语课程,并先后获得了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二级、一级的证书。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我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暑假期间,我和姐姐一起去过福利院做义工,看望照顾残疾孤苦的孩子;我还到过大学附近的甜品店打过工,这也成为我最早接触服务业的经历;大四时,我还到外语培训机构做过助教,为此积累了很多日后宝贵的工作经验。

      虽然身在异乡,但是我也时刻不忘关注贵州家乡建设的消息:2010年,“天堑变通途”的马岭河大桥建成,打响了贵州“县县通高速”的前哨;2013年,第六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召开,为倡导绿色变革与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再添注脚;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以超高水准在黔西南州召开,更是把家乡推向了全国乃至国际的舞台……听到家乡频频传来的捷报,在外求学的我也分外激动,我也想着有朝一日能为秀美可爱的家乡做些什么。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贵州农信的公开招聘。经过一个月的备考,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从而有幸成为了万千“农信人”中的一员。

      游子与乡愁之间唱响的,是反哺家乡的青春之歌。

      唱响服务三农的奉献之歌

      “走千寨,进万村,通信息,送资金,情牢牢系着农民,根深深扎在农村……”如今,迈入农信社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我才开始真正懂得这首《信合员工之歌》背后的意义。

      六年来,我将一方小小的柜台作为自己的“初舞台”,将广袤的田野乡间作为自己的“试炼场”;六年来,我听过南盘江畔清晨的鸟鸣,也数过夜晚乡间的漫天繁星;六年来,我参加了几十场的金融夜校,也数不清熬夜核对装订了多少传票。我只知道,我将柜台外的淳朴笑脸一一“存入”,再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一一“取出”,我开始渐渐明白,小小的方寸间,经过我我们双手承接起来的,不仅仅只是一纸折单、一张卡片、或是一沓钞票,更是这背后万千百姓给予“农信人”的沉甸甸的信任与肯定,而这,正是“农信人”与农民朋友最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与羁绊。

      什么是“农信人”?我想,这是每一名“农信人”都必须要回答的初心之问。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光荣时刻,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我们又得以重温了许多虽饱经风霜但却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的初心故事。三个女红军与“半条杯子”的故事,再次映入我们的脑海。故事中的老人家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再次温润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心。

      其实这个问题,无数农信前辈们已经用最好的实际行动向我们作出了解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年轻一辈有幸学习到了农信的社情社史。翻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打开记忆的闸门,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双双因手工敲打算盘和编制账本而起了老茧的手;是一双双因翻山越岭,沾满泥土的鞋;更是一片片金融活水灌溉出的金黄麦田;一张张因喜获丰收而眉头舒展的灿烂笑脸……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农信社姓“农”,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作为一名新时代“农信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时刻牢记“农信人”的初心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无悔无私的奉献,扛起服务一方、造福一方的重任。

      “农信人”与“共产党员”之间唱响的,是服务三农的奉献之歌。

      时间仍然是那一条缓缓无声的溪流,但它却能载着我们一往无前。聆听了祖国赞歌的动人旋律,我更加笃定地坚信,青年一代有青年一代的担当,青年一代有青年一代的希望,更多华彩乐章等待我们亲手谱写,更多动人故事需要我们亲手绘就。我与祖国的时光赞歌还会继续唱下去,激励着我一路芳华,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