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 | 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 为农信社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你跨进如今宽敞、明亮的信用社营业大厅,厅内的客户经理笑迎着将你引到对应的业务区或自助设备前依次办理业务。大厅内划分为现金业务区、非现金业务区、自助设备区。进厅的客户到各自业务区域自觉排队办理业务。自助办理人员自行输入相关信息、完成信息传输,很快办理完一笔业务。柜台人工办理,通常都是查验证件,输入信息,清点钞币,打印凭证、签字盖章等程序,一气呵成,无论自助或人工均在两分钟左右办理完一笔业务。有时看似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大厅内来回穿梭,但大厅内却井然有序,一天两三百笔业务轻松完成,办完业务后一键完成所有科目汇总,盘点现金入库,营业员结束一天的工作。所有业务都是计算机操作、信息传输、自动汇总、大大缩短了人工办理和顾客排队等候时间。
回顾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在一间低矮、昏暗、狭窄的信用社办公室里,一大群人围在一张办公桌前,等候着坐在桌后的工作人员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不慌不忙地接过站在最前面那个人手里的证件,从抽屉里拿出对应的业务凭证,边寻问客户的需求和信息边一笔一笔填写时间、姓名、住址、大小写金额、利率等必要素事项相关内容,并不时地查看一页页账户、拨动一粒粒算珠、翻点一张张钞币,收付完成盖章后,放好凭证,接着办理第二笔、第三笔……,人多时,算盘声、喧嚷声、交谈声、脚步声交合在一起,现场就像沸腾的水一样,夹杂着烟味、汗味、臭味等各种味道弥满整个房间,几乎让人窒息。但这个环境对工作人员来说早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丝毫影响不到他办理业务的节奏,工作人员沉着冷静,不烦不燥,有条不紊地办理完每一笔业务。那时交通不方便,有的农户要徒步从几十里山路赶来办理业务,为了方便群众,导致每天上下班无固定时间,早到早办,晚到晚办,哪怕是吃饭休息时间都是即刻办理。到现场排队等候的客户,无论时间再晚,也要办完后才休息。室内光线昏暗就点上油灯继续办理,有时等最后一个客户走后,外面已是满天繁星,业务人员清点现金入库,草草吃完晚饭后,又坐回办公桌继续工作,拿出当天办理的凭证,一笔笔登录到现金日记上,结算当日现金余额,并将当日凭证按科目分类统计当日收支总额,填制科目日结单,清点库存现金与账务余额核对相符,再将每笔业务登录分户账,结算出分户余额,有时要加班到深夜才结束一天的工作。这就是80年代初农信社的日常工作场景。那时办理一笔业务至少需要10分钟,涉及贷款、收款、开户、计算利息等复杂的业务,可能要半个小时左右,一个人一天最多要办理四五十笔业务,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办理完一天的业务,业务人员也是腰酸背痛,筋疲力尽,但第二天又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到了月末,要把当月业务按科目进行收支汇总,结出当月余额,填制科目月结单,登录总账,再逐笔抄写到月报表的对应科目里,统计出当月收支总额,收支相平,完成当月统计,接着核对各科目分户帐余额与总账相符,做到凭证、日记账、分户帐、总账、报表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对应的收付总额、余额要完全一致,达到“六无”、“六相符”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务系统。月末会计报表统计、账务核对,顺利的情况下需一个工作日完成,如出现误差还得加班。完成会计报表后,还要步行几十里山路送到区农行营业所,再由营业所统计后送农行统计全县业务。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办公工具只有算盘、钢笔、圆珠笔、复写纸,办理业务、登记帐簿、填制报表都是一笔笔填写上去的,计算每一分利息、统计每一个数据都一粒粒算珠敲打出来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穷则思变,极其落后的办公环境,已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发展,为了改变现状,农信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创新,在极短的时间内逐步走上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之路。1996年县联社购置一台计算机,开始业务电算化,可通过计算机完成全县统计和打印报表;1998年县城区5个网点实行业务电算化,会计报表可通过微机自动生成。2000年县城区5个网点实行临柜业务微机操作,城区信用社网点办理业务脱离手工操作。2003年完成全县信用社网点实现临柜业务微机操作,并全省联网,从而结束了我县农信社手工操作办理业务的历史,所有账务、报表在微机自动生存,一键传输。2004年辖区各网点加入全省通存通兑业务,全县各营业机构全部开办省辖储蓄通通存通兑业务,可跨境办理汇兑和结算。2005年,实行数据大集中,将全县全部数据上收到省联社清算中心,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是年,信用社资金汇兑全面实现电子汇兑。2006年开通银联“信合卡”业务,从此,对注有银联标志的“信合卡”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流通。2007年开通小额支付业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跨境支付结算。2010年开始安装自助柜员机,储户现金存取可持卡在柜员机自助办理,不必到柜面排队等候。2014年,开设“信合村村通”、银联POS机业务,在村寨、商铺、企业、网点实现电子化便民服务。同时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2017年推广“黔农e贷”,客户贷款在网点授权后,可随时在手机上直接办理贷款、还款业务。同年,省联社“黔农云”平台上线,2019年在全省推广运行,人们在手机上下载“黔农云”APP并注册绑定银行卡后,可通过手机直接办理贷款、存款、理财、转账汇款、缴费、查询、购物等日常金融业务。
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农信人的初心。农村信用社从1951年开始成立以来,已经有了70年的历史,一路走来,虽历经多次转折、经历重重困难,但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始终没有改变。而今的农信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草根银行变成了今天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一华丽的转身,离不开一代代信合人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自2003年深化改革及省联社成立以,农信社趁势搭上了我国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顺风车,不断加强业务产品和科技创新,先后推出“信用工程”、“信合村村通”、“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农民工金融服务”、“金融夜校”等五张名片,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已惠及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金融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在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繁华的集市商场、轰鸣的厂区,到处都有信合人留下的身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产业、经营等各行各业无不浸透着信合人的汗水和心血。信合人凭借自身的优势,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史命担当,为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决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客户、赢得了社会公信,牢牢地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从而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重整行装又出发,而今农信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农信力量。
(作者:叶德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