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调研报告|银行跟着新市民走 贵州农信农民工金融服务送到打工地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3-07-07

      “持续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原银保监会办公厅2023年4月下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明确要求,是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及时贯彻落实,也是对2022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的再强调再部署。全国银行业保险业深入推进金融持续服务新市民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多好做法好模式,深得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的拥护喜欢。贵州农信持续15年开展服务农民工等新市民工作,其“持续时间长、运行机制活、服务功能全、综合效果好、人民群众满意”,成为既普惠又具有商业可持续价值的金融服务新市民模式。对此,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调研组走进贵州大山深处进行了调研。

      让农民工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贵州农信一直采取以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纽带的服务农民工等新市民工作,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用15年的不舍追求赢得农民工等新市民的普遍赞誉。截至2023年3月末,贵州农信已设立12个驻外服务中心,对322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授信,授信金额2545亿元;对172万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贷款,贷款余额为1317亿元;仅2023年一季度,外出务工人员从省外汇入贵州农信系统网点的资金达643亿元。

      贵州农信的创新实践,实质就是着力解决新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四大矛盾,即着力解决新市民的不稳定性与金融机构风险稳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新市民的流动性与金融机构地域性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新市民的数字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数据不足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新市民的金融知识不足、需求多元与金融产品适配性、创新性不够之间的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让银行跟着新市民走,把服务送到打工地,让新市民群体满意。

      设立服务机构破解“流动性难题”

      “在外有困难,就找服务中心来帮忙”“服务中心是我们贵州在外打工人的靠山”“去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女儿的视频发给我,我看了以后眼睛都哭红了”“那年要不是服务中心帮我们讨工资,我们过年就回不了家了……”说起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贵州农民工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讲。让农民工如此信赖的驻外服务中心是如何搭建的呢?主要是“两层四能”:

      省联社层面建中心。2008年,贵州省联社成立全国首家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经过15年的发展,至2023年已在贵州籍农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设立12个驻外服务中心。

      小法人层面“三结合”。由“外派金融服务工作组+金融联络员+网点(支行)”开展服务。紫云农商银行外派金融服务工作组组长李川介绍,该行发文明确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的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民工金融服务统筹、指导、实施、考核,建立外派金融服务工作组和工作督导组。

      “四能”机制做服务。驻外服务做到“能识别、能联系、能服务、能持续”,构建与农民工等新市民的长效化关联,破除时空局限,有效破解新市民由于流动性强带来的服务无法异地跟进的难题。

      建立专业队伍破解人才选用难题

      人员竞争上岗。目前,省联社搭建的服务中心共有外派人员57名,所有外派人员经由行社推荐后选拔,省联社专项负责人从12个驻外服务中心竞选出来,服务中心员工队伍能力素质得以保障。

      服务标准规范。省联社为服务中心配备公务车、工作设备;要求服务中心员工开通办公通信卡和工作微信账号,统一命名和添加工作照;对工作日志、月报等内容规范要求、严格审核,实现对外服务统一化和专业化。

      探索培育体系。除了岗前培训、“传帮带”式的培育以外,全省定期召开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调度会,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省联社负责专题调研,将优秀经验向全省推广,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进行批评督导。

      纳入绩效考核。省联社2020年下发专项考核方案,定期对各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并通报至各行社;2021年下发农村信用工程专项考核方案,修订驻外中心考核办法,将驻外中心的走访联动工作列为重点考核内容,推动驻外中心服务职能转型升级。

      建立专项机制破解供给不足难题

      构建“党团+金融”服务机制。形成“党委+支部+团工委+党员+联络员+外出务工人员”的党团建设模式,通过党团人员联系农民工,发放联系卡、建立QQ群、工作微信等,推进金融政策宣传和金融服务工作。“我们与贵州团省委、宁波团工委联合设立共青团贵州省委驻宁波团委慈溪团支委,党团工作与金融服务‘双向奔赴’,让农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务‘触手可及’。”省联社业务发展部曾秋丽表示。

      构建“政府+金融”战略合作机制。与贵州省人社厅合作。2018年,联合发文在12个驻外服务中心挂牌成立“驻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明确在劳动用工数据大平台项目、电子社保卡等7个方面开展合作。与贵州省政府驻外办事处、贵州商会、当地就业局等建立合作,在广东4个服务中心成立粤黔劳务协作工作组,全力参与东西部劳务协作、劳务输出等工作。建立警银协作机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聚集地助力打击电信网络犯罪、非法集资等,使金融安全得到保障。

      构建“专属+普惠”产品服务机制。结合外出务工人员远离家乡的特点,贵州农信推出专属定制化“秒贷”产品“乡情贷”。自2022年7月上线以来,累计发放48.58万户,贷款金额134.07亿元。自2020年起,贵州农信全面减免“信合卡”省外、境外ATM存取款手续费,并通过手机银行让外出务工人员全面实现贷款、还款、转账、汇兑、缴纳社保、水电、子女教育费用等掌上“一键办理”。

      用“三个”好办法破解数字金融难题

      一个数据库,让银行“读懂”农民工。贵州省联社集全省农信之力搭建了农民工等新市民专属信息库,接入贵州省人社厅、工商、税务、司法、公安等政府平台信息,指导各行社与当地人社部门、村村通商户、普惠金融联络点、村“两委”沟通对接,获取在外劳动力就业台账,并按月收集、更新数据库。截至目前,共采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828万人,占全省外出务工总人数898万人的92%,信息更新率94%。同时,通过AI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农民工客户分群、客户画像功能迭代,为授信额度、利率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对农民工等新市民批量识别与精准营销维护。

      一个平台,让农民“掌”握“小金库”。“黔农云”是贵州农信2019年推广运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既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一键办理”,又可搭建农民工金融服务模块,完善服务功能,还能实施远程视频银行项目满足外出农民工等新市民远程激活社保卡等业务需求。广东经营荔枝园的贵州紫云人王金海感慨:“掌中有‘金库’,‘天堑’变‘通途’,离家再远也不怕!”

      一个系统,让管理能“破壁”。省联社搭建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打通各行社与12个驻外服务中心的线上、内外联动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工单互派、就业信息发布、客户走访与维护等功能,同时实现省联社驻外中心的考核与监督管理。

      

      发挥“非银行服务”功能

      贵州农信践行“以人为核心的普惠金融”“让金融服务跟着农民工等新市民走”的理念,有效实现了农民、乡村、银行的良性互动与循环。他们的金融服务模式为何坚持十几年并且发展得很好,他们是怎么发挥“非银行服务”功能确保商业可持续性的呢?

      发挥信息汇集功能,搭建多元化服务的数据基底。一是从贵州商会、贵州各地区驻外联络处、当地就业局、外出务工人员带头人处等获取信息,通过台账、微信等工具做好收集工作。二是通过进工厂、访企业等方式收集贵州籍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应行社。三是各服务中心将客户具体业务需求信息汇集并对接金融服务小组,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发挥就业服务功能,先富老乡,再富银行。一是积极与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公司、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等走访合作,依托“黔农云”平台发布、推送就业信息。二是与人社厅联合建立起“人社系统、农信系统+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贵州籍农民工等新市民提供就业培训。三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工资代发协议,保障农民工等新市民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22年末,12个服务中心累计向人社厅推送招聘企业1535家,累计参与劳务招聘、组织劳务输出406场、52023人次,介绍就业27.5万余人次。疫情期间助力农民工等新市民返岗复工,实际发放贷款40927户,贷款金额37.15亿元。

      发挥招商引资功能,为乡村振兴留“能人”,给银行兴旺添“人气”。一是与贵州省政府驻外各招商机构走访交流,配合做好贵州省各县市到12个驻外中心所在地的招商考察、稳岗就业工作;二是吸引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三是为贵州省相关部门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当地产业振兴,为农民工等提供更多“不出村”的就业机会。2022年,12个服务中心走访企业516家,签订创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的71家企业,累计发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贷款115.56万户、金额927.42亿元。

      发挥法律维权功能,最难的时候拉老乡一把。贵州省贞丰县孔明村黄诗春在浙江打工时不慎断了一根手指,却得不到工伤赔偿,浙江金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他忙前忙后进行维权,事后他感动地说:“他们就是老家的亲戚,是我们在外的依靠。”仅2022年,服务中心累计为老乡提供维权及开展法律援助共30起,涉及金额482.59万元,成功帮助老乡讨回资金318.61万元,有效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发挥党群联动功能,以党组织为中心建立信任,以人为核心塑造品牌。贵州农信在12个驻外服务中心设立11个党小组,畅通农民工党员、务工输出地党委政府及务工所在地党委政府间沟通渠道。2018年,在金华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中共贞丰县流动党员东阳支部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持续开展“农信黔行·让爱回家”亲情大走访活动,特别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目前,全省各行社累计走访留守儿童近12万人,走访留守老人10.8万人,走访留守妇女8.3万人,开展党建联建活动2.2万次。留守儿童龙小梅的父母情不自禁地说:“农信社关心我们,我们百分百支持他们!”

      发挥金融教育与服务功能,交流促进服务、教育培养客户。贵州农信在线下依托“金融夜校”“扶贫致富学校”,在线上依托1000多个地域老乡群,开展普惠金融知识普及和防诈骗工作,提高农民工等新市民金融素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信品牌“曝光度”。紫云农商银行截至2023年1月末累计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约1600场,惠及农民工等新市民约3.2万人次。

      发挥风险防范和处置功能,能识别、能联系就能稳风险。贵州农信发放给农民工等新市民的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5%左右,低于平均不良率。服务中心还协助行社为在外老乡通过线上方式办理还旧借新、贷款重组、贷款催收等服务。仅2022年,服务中心就协助赫章、湄潭、紫云等31家行社催收不良贷款539笔、金额1.34亿元,收回利息264.53万元,到期贷款通知516笔、7929万元。

      

      巧解“两头难”“两头空”问题

      贵州农信服务农民工等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解决了“城乡两栖”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金融服务中的“两头难”“两头空”问题,从而为提振农村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输送活水源泉。同时,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抓重点,创专属。抓住新市民金融需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做好服务工作,重点为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提供金融支持,有针对性推出重点领域的专属产品,对农民工输出、输入大省有量“省”定做的个性化政策,同时聚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修理等其他服务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抓统筹,聚合力。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光靠金融单打独斗力量有限,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统筹谋划、协同行动。金融机构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联合监管部门以及财政、人社、住建、工会、青年、妇联等部门,协调农民工等新市民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力量和资源,有效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汇聚各家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新市民金融超市”。抓创新,解三难。一是通过线上金融超市创新,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加强评级授信数据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新市民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和保护机制,推进实现农民工等新市民评级授信全覆盖。同时,探索建设专属金融超市,可借鉴赣州银保监分局与政府联合建立的普惠金融服务站模式,让新市民(农民工)在线上平台中根据额度、期限、类型等标签进行设置后,匹配不同银行的不同信贷产品,形成“一选多”的标签式、个性化推荐模式。二是通过跨区域协同服务创新,缓解抵押和信用不足难题。可借鉴福建农信在输入地和输出地银行通过主办行、协办行协同的做法,协商银行间分配职责、分享收益、分担风险。重点输入、输出大省,可进行“新市民跨区域协同贷款”模式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三是通过抓政策倾斜创新,解决新市民贷款不易难题。可参照普惠小微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将对新市民的贷款纳入地方政策性再担保范围,提高新市民贷款不良容忍度,完善针对新市民的信用修复机制。聚焦“持续做好农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这一课题重点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同时,适时开展评估工作,总结一批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发挥标杆的“头雁领航”作用,推动农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