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农信好人杨学精:用一把“锄头”和一盏“明灯”开启苗寨乡亲们致富生活的农信人

来源:安龙农商银行 发布时间:2020-09-20

  “杨书记我家没米了”“杨书记我家没油了”“……”疫情防控期间,每天他都会接到群众打来的“求救”电话,由于防控要求,群众不方便外出,他便在做好疫情防控战斗员的同时,还当上了“采购员和运输员”,用自己的车辆帮助不便外出的群众购买和运送生活必须品,一箱方便面、一袋米、一桶油……至今,帮扶手册上依然记着疫情期间每一天群众的所需。他便是安龙农商银行派驻万峰湖镇下箐村“第一书记”杨学精。

  小孩光脚、鸡鸭乱跑、垃圾乱倒,这是万峰湖镇下箐村苗寨给杨学精的第一印象。下箐村岜供组是典型的苗族村寨,也是杨学精在驻村工作中最关心的地方。该组共计29户153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里很多老人都不会说汉语。针对这种情况,杨学精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记录,召开群众会议,向党委政府汇报具体情况,经过摸排得出了两个最有力帮助苗寨脱贫的手段。一是搞好教育,扶贫先扶智,他始终坚信,缺什么不能缺教育,苦什么不能苦孩子,要通过教育手段来改善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二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们通过“拔穷根”“挪穷窝”搬迁过上好生活。他把四年的青春岁月洒在这片土地上,为百姓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着。

  教育是挖通脱贫隧道的第一把“锄头”

  “杨书记来了,杨书记来了。”远处几个小朋友朝杨学精飞奔过来,围在他身边欢呼雀跃“你看这是你送给我的衣服、这是你送给我的鞋子、这是你送给我的书包……”小朋友们所说的衣服、鞋子和书包是杨学精从2016年4月驻村以来,在每一次的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后,主动联系爱心人士捐赠的,他自己开车把大家捐赠的600余件爱心衣物、鞋子和学习用品分发到有需要的群众和孩子手中。

  同为乡镇上成长起来的孩子,杨学精始终坚信,教育是挖通脱贫隧道的第一把“锄头”。每年的春节和六一儿童节,在他的联系对接下,安龙农商银行主动担当作为,多次到下箐村毛草坪小学开展联谊活动,为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发放教育支助金,慰问金和慰问物质共计2万余元,受益学生60余名,全村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

  2018年8月,两张鲜红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打破了苗寨的宁静。岜供组张文学的儿子张明友和女儿张明会分别被上海中医药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录取。消息一传出,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整个苗寨就像炸开了锅一般,大家都在为苗寨里出了这两名大学生感到高兴,可是张文学却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着。杨学精了解到情况后,随即与县委统战部和县团委联系,帮助孩子们争取到“泛海助学”“习酒助学”和县妇联资助的帮扶资金共计1.8万元,还帮助张文学一家申请了当地部门的低保,向县教育部门申请办理了助学贷款,联系爱心人士对两姊妹进行生活资助,之后还帮助张文学一家搬迁到蘑菇小镇,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搬迁是通往致富道路的第一盏“明灯”

  2016年,党和国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惠民政策,鼓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贫困地区群众搬出大山。苗族群众们常年居住在大山里,早已习惯了这种靠山吃山的生活,思想观念的落后加上对故土的眷念,现在要让他们搬出大山,谈何容易。但杨学精始终坚信,搬迁是通往致富道路的第一盏“明灯”,只有走出大山、挪出穷窝,困难群众才不会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因此他不分昼夜,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讲政策、拉家常,一次不同意去两次、两次不同意去三次,就这样连续近一年的时间,终于用真心感化了他们。最终,有16户苗族群众愿意搬到安龙县蘑菇小镇居住。在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现在的岜拱组实现了自来水、通组路、危房改造、路灯安装的全覆盖,搬迁到安龙县蘑菇小镇的16户苗族群众更是在住房、出行、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他们既担心又向往的的“新市民梦”。

  如今的下箐村,在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下,水、电、路、房、寨、讯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如期实现了既定的脱贫目标,脱贫成效不断巩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村容村貌也换了新颜。回望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为什么付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决战的收官之年,作为贵州农信驻村干部中的光荣一员,杨学精将继续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总攻战,为全村的同步小康不懈努力奋斗,相信在他和广大群众、村委、政府部门以及贵州农信的共同努力下,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