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会 话代表 | 农信助力绣娘、绣爷绣出锦绣人生!
在全国两会会场,有这样几个人:
他们都是全国人大代表,
他们都是刺绣界的“扛把子”,
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他们身居农村,虽起点不高,
但发展至今,
却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他们每个人的背后,
都与贵州农信有一段故事......
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
聚焦四位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
听一听他们与贵州农信的不解之缘。
石丽平 传承民族技艺 为绣爷绣娘代言
5月22日上午,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走上了“代表通道”。在中外记者的镜头前,石丽平讲述了传承苗绣,带领4000名妇女创业致富的故事。
“近几年,我的家乡攻克艰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我们创业,还有苗绣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幸福感。”百感交集的石丽平面对全国人民,把对苗绣传承的执着和创业致富的艰辛浓缩在只言片语间。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将苗绣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是石丽平二十年来的最大心愿。从2000年开始,她用8年的时间,徒步3万多里路,收集资料,记载记录苗绣历史,并于2008年12月成立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由最初仅3名绣娘发展到如今已4000多人的队伍,当中有下岗女工、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正是石丽平创建的平台让她们能够用一根根绣线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让生活有了奔头,也更有希望。
多年来,石丽平一直在探索怎么把苗绣技艺发展好、传承好、运用好,一直希望能够利用家乡的苗绣技术优势走产业化、精细化发展的创业之路,以品牌的力量将松桃苗绣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松桃苗绣、了解松桃苗绣。只是,石丽平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石丽平的公司急需采购一大批原材料用于生产,由于该公司前期投入大,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导致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作为地方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主力军,松桃联社始终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牢记普惠初心,不忘担当,经过积极对接与深入调查,对其授信2600万元贷款用于支持其企业发展,为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于2018年9月为石丽平发放37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其克服了“生产”这道难关。
2019年,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石丽平决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助推广大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然而,扩大生产需要扩建织房、绣房,增加织布机、绣架等设备,为解决资金不足这一难题,石丽平再次向松桃联社申请贷款。在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后,松桃联社于2019年1月中旬为其发放了430万元贷款,助其攻克了“扩产”这道难关。
有了这笔信贷支持,石丽平的公司如愿扩大了规模,现有织房3600平米、绣房1600平米、织布机85台、绣架560台、刺绣基地6个、织布基地5个。公司在取得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更多贫困户就业,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扶贫工坊、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心灵手巧的“锦绣女”,通过一针一线织就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2020年1月初,一家绣布公司为回笼资金,紧急降价处理布料。石丽平得知采购这批布料可给公司节约近一半的成本,立刻联系了松桃联社客户经理,说明了资金需求情况。当时正值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省人大代表参会的石丽平无法返回办理相关手续,但订购绣布的付款时间又十分紧急,为顺利办理贷款准时交付货款,松桃联社开辟绿色通道,又为其发放了150万元贷款,既为苗绣公司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为苗绣产业赢得了发展先机,同时降低了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与影响,助其度过了“减产”这道难关。
如今,松桃苗绣销往67个国家和地区,“鸽子花”成为响亮的民族自主品牌,得到了世界认可。这离不开石丽平自身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松桃联社的长期扶持,方能携手在苗乡大地的扶贫一线上,绣出了一幅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时代画卷。
韦祖英:把苗绣“致富车间”开到移民搬迁社区
今年5月,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韦祖英这位“80后”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一次将代表苗族文化的刺绣产品带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苗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在祖辈的口授相传下,代代相传。韦祖英这位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地道的苗家妇女,和其他苗族妇女一样,6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苗绣。她心灵手巧,学什么会什么,不到16岁就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小绣娘”。
2005年,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一起南下到广州一家刺绣厂工作。每日看着轰轰作响的机械绣床、转得飞快的线团子和眼花缭乱的针法,韦祖英便萌生了到家乡开办刺绣厂自主创业的想法。凭着对苗绣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韦祖英白天一边在厂里操作大型缝纫机,一边默默留心绣花厂老板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都一一记在心里,晚上则反复在脑海里琢磨机械缝纫技术和电脑刺绣知识。
返乡办厂,说着容易做起难,韦祖英知道自己的创业梦急不得,她和丈夫默默积累着创业资金,并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2008年,掌握了刺绣技术和营销知识的韦祖英回到家乡,开设门面加工刺绣产品进行自产自销。2010年,由于产品销路不错,又听闻政府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优惠政策出台,韦祖英多次向从江农商银行咨询。在信贷员的鼓励下,2011年,韦祖英在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买了一台二手大型绣花机,创办了从江县第一家电脑绣花厂。
凭借多年的打工经验,韦祖英深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开销路,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韦祖英自己充当设计师,将苗族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精心构思、绘图、剪纸、设计,每件产品的几十道工序她都一一把关。天道酬勤,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鲜明的民族特色、创新的样式图案,刺绣产品大受欢迎,这让韦祖英信心大增底气十足。
看着韦祖英的工厂越办越红火,原本一直观望的绣娘们纷纷上门讨教,准备跟着干起来。韦祖英顺势在村里成立了“韦祖英刺绣合作社”,免费给村里的绣娘们培训各项技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展。在韦祖英的带动下,马安村掀起了“创业潮”。从江农商银行及时上门开展金融便民服务,为需要资金开办刺绣作坊、工厂的群众授信评级。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从江农商银行向马安村开展授信评级431户,累计发放了253.58万元贷款用于支持刺绣产业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省联社多次下发金融精准扶贫、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一县一业”等优势发展产业的文件。信誉良好的韦祖英向从江农商银行累计贷款150余万,绣花厂经营生产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带动更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韦祖英决定增设生产车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韦祖英,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展民族刺绣产业来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和从江农商银行的支持下,2020年4月祖英刺绣厂进一步扩大规模,把苗绣车间开在了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美娥社区6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带领搬出大山的群众传承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建设美丽生活。
宋水仙:用马尾绣带领水族人民脱贫致富
作为唯一的水族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传承人、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遗协会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宋水仙从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17岁时她已习得一手好绣技。马尾绣是水族妇女独创的一种手工刺绣技艺,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岁那年,宋水仙嫁到了素有“马尾绣之乡”的三洞乡板告村,宋水仙丈夫的祖母潘水英是当地有名的马尾绣民间艺人,从潘水英那里,宋水仙学会了许多马尾绣技法和经验。凭着对水族马尾绣的热爱和执着,年轻的宋水仙渐渐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绣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马尾绣工艺复杂,刺绣对于新一代的年轻姑娘们不再有吸引力,马尾绣在水族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马尾绣老绣品也逐渐稀少,这让她深感忧虑。2006年,她大胆的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第一个把马尾绣变成商品,让马尾绣产生市场价值,这是马尾绣革命性意义的转变,从此带动了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发展。面对机绣的冲击,宋水仙开始改变思路,在原有绣品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宋水仙知道,只有让马尾绣跟上时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于是,她萌生了开公司的想法。想法虽好,但现实是残酷的,开公司需要大量资金,而宋水仙的全部积蓄都已经换成了那一件件马尾绣和水族历史老物件。这已经不是勒紧裤腰带就能解决的问题。
2012年7月,三都农商行与人民银行三都县支行为了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联合举办贵州省民族贸易贷款首发仪式,推出民族贸易优惠利率贷款。这一举措,让宋水仙想要开公司的想法成为可能。
宋水仙的马尾绣,正好符合三都农商行民族贸易贷款的条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宋水仙申请到了第一笔15万元的民贸民品信用贷款,创办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公司给当地绣娘提供了就业岗位,许多外出务工的妇女也回到了家乡,重新拾起了针线篮子。
2016年,宋水仙所创办的公司与深圳天赢集团签订了水族马尾绣产业化发展的合作协议,天赢集团正式授牌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为中国“非遗生活品牌”水族马尾绣产品产业化研发基地。研发需要经费,为了解决资本不足这一难题,宋水仙继续向三都农商行提出了贷款申请,三都农商行了解其企业情况后,多次帮助她解决融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金融帮扶和宋水仙的自身努力,她建立的水族马尾绣绣品的展示平台,展示销售绣娘们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激发了绣娘们开发马尾绣产品和提高制作技艺的热情,平台吸引了几千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们到此参观了解水族文化,购买马尾绣产品,同时与其他企业合作接订单,分发给绣娘们制作,扩大销售市场,提供水族地区绣娘的就业岗位,让绣娘们能够在家创业、就业,切实提高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已发展成为三都县境内规模较大的马尾绣制品生产、制作及销售企业。公司的电商平台,能让更多的人在通过网络了解马尾绣的同时,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既推广了马尾绣,又带动了当地绣娘增收致富。至今,三都农商银行已为宋水仙的公司累计发放了380余万元贷款,助力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19年,宋水仙团队设计的马尾绣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360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20%左右,带动100多位绣娘就业。
韦波:布依族绣爷 飞针走线绣出秀美好日子
“唱首山歌给党听,国家扶贫到农村,以前都是穷山水,现在变成富裕村。”韦波自创的歌谣表达了他的心声,“落难时,是党和政府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富裕了,就要感恩党、感恩政府,带领老乡增收致富,把我们布依族的日子过红火。”
初夏五月,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绿树成荫、花香扑鼻。走进韦波家的绣坊,一幅幅做工精致的刺绣成品映入眼帘,绣布上的花鸟虫鱼、草木藤蔓,在光晕中透着生机与活力。见到韦波时,他正和妻子王伟鲜坐在纺车前谈论如何把布依刺绣发展壮大。今年49岁的韦波,身着布依族服饰,衣襟和袖口上有蓝白相间的刺绣图案。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话语间不疾不徐,给人以憨厚淳朴、平易近人的印象。
“这件衣服的布料是在自家作坊里缝纫和浸染的,完全手工制作!”摸着袖口的刺绣,韦波说。
他所在的茶场社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江西坡镇。深厚浓郁的布依刺绣文化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源远流长。
“是党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谈起自身的发展经历,韦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追溯到2004年3月,韦波和前妻到浙江余姚打工,前妻因突发疾病去世。事发后,当地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他处理前妻后事,相关费用也是政府承担的。回到家乡,韦波先后做过茶青收购、车辆租赁,还创办过驾校——就是想通过创业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
2005年,看到家乡茶山绿,韦波打起了收购茶青的主意。可由于不懂市场行情,尽管很卖力,天天步行进村入户、上茶山到处收购,但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对于带动和帮助村里贫困户致富的作用也不大。
“我一定要创业成功,带领乡亲增收致富。”韦波暗暗地对自己说。2013年,峰回路转。王伟鲜——一个地地道道的布依族“绣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后来的创业轨迹。
“和伟鲜认识过程中,了解到一些传统的布依族服饰刺绣工艺正在消失。我也有了一个想法,要让布依族传统的刺绣文化继续传承下来。”韦波说。
韦波就与妻子做起了布依族刺绣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同年,韦波想扩大经营,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时他想到了农信社,在普安农商行(当时的普安联社)信贷员的调查了解后,发放了第一笔信贷资金7万元支持其在普安县江西坡办起了布依服饰加工坊,向周边布依族村民收购纯手工刺绣,加工成民族服饰。
“一些传统的布依族服饰刺绣工艺正在消失,我和爱人觉得太可惜了,就想让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下来”韦波说。“我们当时也是报着试试的心态,想去申请几万块钱,没想到,信用社的同志很快就做好了调查,贷给了我们7万元的信贷资金”。
2016年,夫妇在原来加工坊的基础上,投入30余万元成立了普安县伟鲜布依纯手工服饰加工厂。由于资金周转,韦波还差10余万的资金缺口,他又第一时间想到了农商行。普安农商银行江西坡支行得知情况后,及时为其发放了12万元创业贷款,解决了韦波周转资金难题。
接下来的数年里,他细细琢磨流行服饰的特点,将布依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到现代服饰中,并开发了抱枕、挂件、杯垫等系列布依族文创产品。加工厂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好,日子也在韦波和妻子的默默奋斗中殷实起来。
2014年,韦波将自家的平房加盖一层,将加工坊搬到家中,请了村里3名布依族妇女作为固定绣娘。2016年,他将作坊扩大成布依民族服饰加工厂,固定绣娘也增加到了7名。逐渐地,绣品花色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产品销路拓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德国。
“在这里做工,每人每月的收入超过2000元。”贫困户岑正英说,自己家庭很特殊,丈夫是个残疾人,家里有两个娃娃,靠她一个人到外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岑正英回家过春节,因为听了韦波的劝,留在了韦波的加工厂上班,现在每个月的收入稳定,两个孩子也送到了普安县城一小读书。
厂子效益越来越好,想来打工的普安绣娘也越来越多。但考虑到场地受限,韦波就与大家商量,让绣娘们领着材料带回自己家里加工,工资计件。现在,已有200多名绣娘在为韦波“供货”布依族服饰,参与的贫困户也达到了38名。
截至目前,普安农商行先后累计发放76万元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其创业致富。这一路,农信社见证了韦波的成长进步,也看到了这些成绩取得背后的艰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感恩的心带着大伙奔小康”这是韦波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
懂得感恩、勤劳致富的韦波,飞针走线之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唱首山歌给党听,国家扶贫到农村,以前都是穷山水,现在变成富裕村。”韦波自创的歌谣表达了他的心声,“落难时,是党和政府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富裕了,就要感恩党、感恩政府,带领老乡增收致富,把我们布依族的日子过红火。”
作为人民代表,他们尽心履职,为国家决策提供智慧。作为民族技艺大师,他们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的根与魂。在新的未来,贵州农信将加大对民族经济、民族贸易的支持力度,为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农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