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农信公告
农信公告

金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

来源:金沙农信联社 发布时间:2024-04-30

      一、年度概况

      金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本社)自2006年6月29日挂牌以来,坚守“深耕本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践行“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千家万户”的初心使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自身运营及业务发展绿色普惠转型。报告期末,本社各项存款95.86亿元,较年初增加11.30亿元,增速13.37%;各项贷款68.65亿元,较年初增加8.51亿元,增速14.15%;持续保持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不良贷款余额1.78亿元,不良率2.59%。绿色贷款余额11534.84万元,占比1.68%,各项风险管理及监管指标均保持在良好水平,监管评级保持3C级、央行评级提升到5级。

      二、绿色金融治理结构

      严格按照绿色信贷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调整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在确保“支农支小”传统行业信贷需求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确定环境保护和发展目标,大力扶持“旅游、生态”及贵州12大特色农业产业等项目。在2023年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支持减排和绿色环保企业项目,在确保“支农支小”传统行业信贷需求的同时,发放绿色信贷,突破贷款业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滞贷瓶颈,大力扶持“旅游、生态”等绿色产业,深化“小银行+大平台”的经营理念,持续做好绿色信贷金融服务工作。

      自2019年以来,本社累计投放绿色贷款369笔,投放金额37481.5万元,其中年利率最低为3.85%,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包括茶叶基地、林下种植、水利项目等,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11534.84万元。

      三、绿色金融政策制度

      2023年,本社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绿色信贷管理指引》为导向,将“绿色信贷”纳入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列入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今后“绿色信贷”的工作目标及信贷资金投放重点:

      (一)在向企业投放信贷资源时,提高对企业的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企业的资金配给,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才是最终目标;

      (二)明确园区信用社作为“绿色项目库”主调机构,2023年全面完成入库企业的走访、调查及建档评级授信工作,强调“绿色项目库”金融服务需求,为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及政策要求的“绿色中小微企业”在园区信用社开设资金结算及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VIP通道”,节约其相关业务办理的时间成本;

      (三)按照“银行+政府+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围绕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版”,加强与担保公司的洽谈及合作力度,订立客户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声明和保证条款,设定客户接受贷款人监督等承诺条款,搭建“绿色信用信息记录库”,积极开展环保信用数据采集,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取数口径,优先支持绿色信用评级较高的中小微企业。

      (四)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押贷、排污权抵押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等信贷产品,创新“绿贷通·绿色种植贷”和“绿贷通·生态养殖贷”两款融资产品。其中,“绿贷通·绿色种植贷”致力于满足农业领域中绿色生态种植的资金需求,为绿色生态种植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而“绿贷通·生态养殖贷”则专注于扶持畜禽的绿色、生态化养殖以及循环型、生态化模式渔业养殖生产,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重点支持的茶叶、蔬菜、辣椒、食用菌、马铃薯、水果、中草药、核桃(油茶)、刺梨、皂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12大特色产业加强信贷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深化贫困户、边缘户利益联结,促进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增收致富。

      (六)为了推动生态信用工程建设并实现业务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广实施了“生态账户”项目。通过制定并实施《金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生态账户管理办法》和《金沙农信联社“生态账户”优化运用实施方案》,旨在提高“生态账户”的应用效率,助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环保和包容的金融服务,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共赢的未来。自生态账户工作开展以来,已成功建立生态账户9273户,并已运用1142户,其挂钩授信额度达到5623.5万元,已使用额度为3578.86万元。

      (七)将服务辖区内符合条件的特色绿色产业入驻“黔农云”商城,并以“村村通”商户转型升级为契机,通过商户培训、农户培训等方式,指导种养殖单一功能向深加工、农业商贸物流、农业观光体验等多功能绿色发展,助力“黔货出山”及绿色增值服务,推进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

      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本社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与扶贫、支农事业相结合,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开发农村合作社贷款产品,为生态养殖、精品林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专项信贷资金支持。

      典型案例:金沙县平坝镇双兴社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0月28日,坐落于平坝镇双兴社区,主要经营范围: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集体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发展与服务、财务管理与收益分配等,负责人石庆余。合作社目前主要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种植铁皮石斛进行外销。石斛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十二大特色生态产业之一,具有长期发展、高收益、低成本的优势。全县发展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5000亩;其中,由平坝双兴合作社实施种植400亩、120万丛;同步开展林下套种中药材50亩;其中天麻、头花蓼、黄精、重楼、白及各10亩。经相关业务部门实际调查研判,向平坝镇双兴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发放贷款289万元,期限3年,贷款资金用于采购铁皮石斛种苗款,大力满足了客户融资需求,助力企业稳妥有序正常经营生产。

      五、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本社持续建立健全环境、社会和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风险治理要求纳入授信管理全流程。一是在信贷管理制度中增加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内容,对“两高一剩”、化工、造纸、养殖等行业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评价,以结果作为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列入贷款“三查”重点,在客户选择、授信申请、授信审查和贷后监控时,高度关注客户及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情况,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安全政策及信贷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律不予授信;二是名单制管理。对“两高一剩”、在排污许可内的化工、造纸、养殖等行业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对因其污染或环保部门改变环评政策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绿色产业行业客户及项目准入、产品策略等标准和要求,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和企业,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并积极压缩退出已有的存量授信。 

      

       六、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其对本社绿色普惠转型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环境相关风险。一方面,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的下发,相关环保督察更加严格,更高的降碳减排要求及环境保护治理要求,将限制部分客户准入,进而影响业务发展;对已授信客户,如未能及时跟踪评估其碳减排情况及环保治理情况,将会使本社存量资产承受压力减值,进而影响资产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发,农户时常遭受因气候灾害而导致的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客户正常还贷能力,对本社资产质量也是一项巨大考验。

      (二) 环境风险带来的机遇

      运营效率:在运营过程中践行低碳原则,积极使用节能减排技术,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风险和运营成本。

      服务升级转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将为本社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新的机遇,将有利于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三)环境风险应对措施

      本社将绿色金融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建立健全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关注国内和国际环境政策变化,及时与监管部门沟通,完善绿色金融与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将环境风险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要求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加强客户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完善对落后产能、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退出机制。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优化绿色资产结构,围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交通以及绿色建筑等重点行业,积极创新服务及配套产品,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方面服务质量及产品竞争力。

      制定节能减排制度措施,强化绿色办公管理要求,提高员工节能减排意识。加强节水、节电、节油等节能管理,将绿色环保意识融入办公场所建设、装修等各方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七、自身运营的环境影响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低碳策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在全行范围内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关注节能减排,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并从2022年开始,向外界披露自身运营的环境影响数据,其中包含液化石油、煤炭、公车用汽油、外购电力、办公用水,办公用纸等多项自然资源消耗指标。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资源消耗及其变化趋势

      从自然资源消耗方面来看,与2022年对比,公车用汽油下降100.00升,外购电力减少20000千瓦,办公用水减少800吨,办公用纸减少110000张。

      (二)采取环保措施产生的效益。为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自愿减排行动,包括科技赋能、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逐步实现自身的低碳发展。

      1.科技赋能全面推广运用绩效经理客户系统、大零售系统及黔农云运营端、黔农e贷PC端等,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普及ATM机、POS机、农信银助农取款服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黔农云等现代金融服务工具,引导客户走访、客户办贷及信息变更线上化,减少线下操作及中间环节,降低资源消耗及碳排放。

      2.绿色办公。一是节约用能,对运营过程中主要能源消耗包括电、水、油气等进行优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或减少能源消耗,如倡导随手关灯、室温适时时不使用空调、调低电脑屏幕亮度等绿色办公方式,采购LED节能灯具、节能产品、节水产品或环保产品等设备;二是提升能效,更换高耗能设备,实现能效优化利用。

      3.绿色出行。一是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统一调配,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减少出车频率;二是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文化,积极推行绿色出行,倡导员工步行上下班或以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意义,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

      八、数据梳理、校验及保护

      从数据治理方面来看,一是积极向省联社反馈绿色信贷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中增设“是否绿色贷款标识”,实现系统自动识别取数。二是为提升绿色贷款数据质量,切实抓好绿色贷款专项统计数据质量治理工作,通过自查整改,梳理出存量符合绿色贷款认定的企业贷款7笔,金额4308万元;三是区分人行口径和省联社绿色普惠贷款口径,分别统计上报绿色贷款。

      九、其他环境相关信息

      践行绿色运营,助力低碳银行建设的创新举措,也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业务竞争力,从而引导社会经济绿色转型,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探索,在不断推进业务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与担当,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引领碳中和变革,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践行普惠,践行双碳,从业务发展转型和内部精细化管理两个方面,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绿色普惠领域和绿色农业及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