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锦绣事业 指尖描绘幸福蓝图
“我们负责培训,负责技术指导,负责提供原材料,负责回收,大家只需负责绣工,待绣片完成后,我按每件200-2000元不等的价格来回收。”冬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养门村,杨海彬正在为苗家农妇上刺绣培训课。
杨海彬,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宝贡屯村人,其母亲是苗族刺绣的传承人,14岁杨海彬随母亲上北京,下广东,练地摊,从事零散的苗衣销售,17岁在母亲的指导下,杨海彬开始学会设计苗族刺绣图案。2012年,杨海彬成立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从事民族服饰刺绣、银饰、民族工艺品等。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20多项外观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发明,公司产品在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等各大赛事中多次获奖,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州级扶贫龙头企业”“剑河青年创业示范基地”“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网点”“黔东南州工匠培养基地”“省级星创天地”等称号,省民委授予“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等。经过个人努力,杨海彬2013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一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4年被评为剑河县科技特派员,2015年评为高级工艺大师、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剑河县创业导师,2017年担任剑河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2019年被评为贵州省级科技特派员。
“多亏剑河农商银行一直以来的资金支持,我才能成立绣之魂公司,将这些民间艺术包装起来集中销售,让我们民族服饰更好的走出大山。”杨海彬回忆起创业经历,将剑河农商银行的支持娓娓道来。
2012年,杨海彬和妻子返乡过春节,在村里知道村民可凭“摇钱树”贷款卡,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可贷到款用来发展,那一次,他和妻子带着半信半疑走进了剑河农商银行营业部,借到了小额信用贷款10万元,第一次借“鸡”生“蛋”,当年就获利20多万元,成立了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
2015年,由于流动资金有限,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杨海彬再次走进剑河农商银行营业部先后贷款30万元用于发展。他一边搭建起网店,一边加大本地绣娘技术培训,拓展货源渠道。一年下来,从营业部贷的30万元,让他获利60多万元,他的苗族服饰一件一件地在出国展览中被外国朋友收藏。
2016年,在剑河农商银行持续地信贷支持下,杨海彬在剑河开了两个苗族服饰专卖店。同时,杨海彬充分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县团委、县民贸等各大机关单位的肯定,将剑河校场坝商业街一栋楼房划为绣之魂苗族服饰展览馆,收集剑河红绣、锡绣等地方名绣,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备上苗族服饰大餐。
杨海彬富了,但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7年,他向剑河农商银行贷款90万元,辗转各村举办绣娘培训班,让农村妇女共聚一堂学习苗族刺绣,重抄绣娘岗位,向苗族传统刺绣艺术“淘金”,用实际行动演绎“别人进城打工,她们回乡就业”的“怪”现象。几年下来,他已为近2000名农村妇女提供了40多场免费刺绣培训,还在革东、柳川、观么、南寨等乡镇开设了科技扶贫站点,负责提供培训、回收绣片服务。仅2020年,杨海彬就带动了200余名农妇共有了近60万元的收入,带领绣娘们过上了“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生活。
“巧手藏着绝技,指尖描绘幸福蓝图,习总书记对‘苗绣’的点赞,让我们备受鼓舞,我将继续努力,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谈起下一步规划,杨海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