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甘霖唤醒山乡“黔”路
微风吹过黔东南的山野,累累硕果与火红椒田交织成丰收图景。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里,一颗颗金黄的蜂糖李正酝酿着甜蜜蜕变,一簇簇火红的辣椒即将开启千里征程。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土地,天柱农商银行以金融之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这里既有十年归雁衔来的致富金果,也有辣味人生熬出的产业红火,更有一群金融人用脚步丈量出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李”相“贷”,推动“黔货”出山。渡马镇龙盘村,微风似乎散发着“酸甜”气息,放眼望去,满山果实尽收眼底。当蜂糖碰撞透骨酸的李,给味蕾带来前所未有的奇遇,这就是“蜂糖李”。周宗柏,外出务工十余年,从“流动”务工到如今拥有着整山蜂糖李的种植大户,在面对采访时,有说不尽的“苦”与“乐”。“说实话,这么多年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我自己也想不到”,周宗柏说道。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成功没有指引牌。他年少告别家乡,意气风发,想干出一翻惊天动地的事业,却从青年到中年,仍然为生活而奔波,妻儿、老人的生活不能没有保障。直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国家积极号召返乡创业,他沉寂的心又开始悸动。原来,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业,而是一直在寻找机会,眼下机会来了,他盯上了“蜂糖李”。但资金还是成了他难以跨越的坎。即使国家政策扶持,他还是难以决策,如果失败他将难以翻身。幸运的是,家人一如既往的支持,让他最终决定创业。
渡马镇龙盘村的果香里浸透着时光的沉淀,周宗柏抚摸着蜂糖李粗糙的树枝,如同触摸自己起伏的人生脉络。从漂泊异乡的务工者到坐拥整山李林的种植大户,这个转身用了很多年。
“当时信用社的贷款,就像及时雨浇透了干涸的心田”,周宗柏说道。如今他的果园已具规模,曾经犹豫的贷款申请单,早已化作漫山遍野的“黄金信用证”。
以“辣”之名,聚“椒”黔货出省。贵州人对辣椒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所以辣椒更是被称为黔菜“灵魂”。随着辣椒的需求越来越大,贵州辣椒的香辣风味得到更多人们的青睐。“今年年初已与一家经营外贸出口的企业签订了1200亩辣椒的种植采购协议,我很有自信,未来几年公司还会与我合作”,当我们与企业负责人陈立鑫交谈时,他骄傲的说道。天柱县鑫凤农业种植场是一家主要从事辣椒经济作物种植的农业企业。他介绍到企业目前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先生产后销售的做法,最大程度避免了农产品上市后滞销造成的风险。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潮流中,积极走出去发现市场需求洽谈农产品订单。
“开办种植场的时候,家里说怕不稳当,朋友说怕不可靠,都说怕亏钱,反倒只有农商行愿意了解我的想法,还专门成立小组来研究”,陈立鑫说道。天柱农商行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详细了解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查找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给其出谋划策,并明确专员实时跟进产业发展情况。“需要钱的时候,都怕我亏钱,不肯借,看着办不下去了,我还是去碰碰运气,没想到,农商行真的就上门来研究,马上就给我放了一笔贷款”,陈立鑫说道。
如今,陈立鑫的产业不仅只有种植辣椒,还种植了水稻、草莓和荷花等作物,种植场签订订单收购种植辣椒1200亩、种植荷花莲子200亩、种植水稻150亩、种植草莓20亩等等,不仅实现自身富裕,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
在充满生命力的振兴之路上,天柱农商银行的普惠走访从未停歇,每一笔贷款都不只是数字,而是播撒希望的种子;每一次走访不仅是服务,更是金融与大地的心跳共振。客户经理们带着“移动柜台”翻山越岭,将金融服务嵌入春种秋收的农时脉络,从蜂糖李的初挂果到辣椒苗的移栽期,信贷资金始终如影随形。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天柱农商银行43亿涉农“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
跑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终点,但带起的风,敲响了风铃。当金融创新与传统农业深度相拥,当坚守初心的创业者遇上懂“农民”的“百姓”银行,那些曾经困住山乡的沟壑,正化作通向富裕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