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关于 2023年度环境信息披露的报告
一、基本信息
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05年12月15日正式挂牌开业,是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管理体制的农村金融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22729916440022A,注册资本26570万元。2023年,长顺农信联社在职员工22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02人,大专学历26人,中专学历9人,高中以下学历1人;35岁(含)以下人员127人,36岁至45岁67人,46至55岁37人,56岁以上9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13人。2023年我社年度综合考核中,政治素质考核、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均被评为“好”等次,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较上年度提升了23名,荣获黔南审计中心“2023年度高质量考核先进单位”;在全省文明规范服务考核中较上一年度提升12个位次。
二、年度概况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
2023年,长顺农信联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服务“底线任务”和“首要任务”,强化使命担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支持“三农”、小微和县域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向长顺县服务最好的银行迈进。深入发展普惠金融、探索发展绿色金融,支持长顺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建设美丽长顺贡献金融力量。
长顺农信联社根据《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贵州银监局关于印发贵州银行业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省联社办公室关于转发银监会办公厅关于支持产业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省联社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加强绿色金融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明确信贷投放方向,严守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严密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绿色转型。截至2023年末,本社绿色贷款累计发放3283.20万元,余额3215.36万元,各项贷款的0.71%,较2022年度上升0.15个百分点。
三、环境及绿色金融相关治理结构
(一)理事会层面
长顺农信联社成立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会成员5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主任委员由理事长担任,委员由理事组成,负责本社经营管理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事项。本社发展战略委员会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和名单制管理,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融资支持;对符合技术升级要求、碳排放约束和绿色标准产业实施信贷倾斜政策。结合长顺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以信贷政策倾斜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长顺县“四良”(建良田、育良种、配良机、推良技)配套项目建设及“五个一”(即“一袋米”、“一桶油”、“一枚蛋”、“一只鸭”、“一头猪”)土特产等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优。
(二)高管层层面
为有效推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本社理事会下设的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绿色信贷目标和提交绿色信贷报告,并督促评估本社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执行情况;经营层负责制定绿色信贷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每年度向理事会报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主管信贷业务的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绿色信贷各项工作,信贷业务部门和各营业网点负责具体落实绿色信贷各项目标、政策等。
(三)绿色金融相关部门层面
本社明确了由业务发展部门作为绿色信贷牵头部门,负责在经营层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包括组织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各项工作,做好归口管理,及时向经营层、理事会、监事会、监管机构等报送相关情况。稽核审计部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审计检查范围,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绿色信贷的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向经营层汇报,并依据相关制度进行问责。业务发展部按季度向人民银行报送绿色信贷自评材料,并将相关材料上报。
四、环境及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制度
- 制定出台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8〕10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订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9〕326号),结合本社信贷业务管理制度,修订下发了《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绿色信贷实施细则(试行)》。
(二)绿色金融政策、环境政策落实情况
根据前述制度及2022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本社信贷投放优先支持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发放用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投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贷款。明确了正确处理信贷业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环保要求等纳入客户授信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推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环境风险管理及机遇
(一)本社面临的环境风险
本社在实际经营中将环境风险纳入考量,不仅是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防范风险、优化信贷结构的必然选择,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近年来,县域经济形势发展脚步放缓,部分建设项目停滞,导致项目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收入来源受到影响无法偿还贷款本息,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大。加上环保标准提高、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如疫情等对企业的影响,降低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增大本社的信用风险。二是声誉风险。随着环境风险逐渐上升为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风险,银行融资客户的环境表现不佳,会使银行的绿色风险控制和贷款管理能力受到质疑,降低投资人对银行的收益预期。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客户的环境表现可能会影响到广大储户偏好。本社在信贷风险管控负面清单中,将“两高一剩”及落后产能等行业企业列为慎入行业且未发放该类贷款,不存在面临的环境风险资产问题。
(二)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信贷评级授信管理制度体系及流程。2023年本社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长顺县委、县政府等要求,在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方面,积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突出强化项目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先后修订完善了《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黔农·易贷通”个人小额信用循环贷款管理办法》《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业务管理办法》《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业务保证担保管理办法》《长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抵(质)押品管理办法》《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黔农快贷_职工快贷”线上贷款管理办法》《长顺农信联社绿色信贷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国家环境保护、违反国家安全生产、违反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及项目等,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一律不予支持。二是做实信贷全流程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本社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战略目标的支撑体系,紧密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及改革进程,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形成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其中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本社根据业务管理实际,有序推进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制(修)订,强化在调查、审查、审批、合同签订、放款审核、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环境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管理。对各项业务展开充分尽职调查,内容包含环境和社会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通过对客户申请及资格初审、贷前资料收集及风险要点分析、贷前调查与分析、贷前调查的综合评价等操作环节,全面评估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对客户从事的行业进行分类,建立信贷负面清单,对高风险行业进行限制,从贷款准入环节进行限制,从源头控制风险。
(三)本社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机遇
一是自身经营活动中的机遇。在本社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贯穿节水、节电、节能、节粮、无纸化办公、数字金融、线上业务等相关措施,减少用量消耗,推行绿色服务,秉承低碳办公理念。二是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线,落实国家国家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排放、煤炭清洁高效高效利用、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要求,统筹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对象,丰富融资渠道,加大绿色金融领域信贷投放。积极探索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开展绿色公益活动等方式与获取到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优质产业主体合作。持续实现碳排放逐年降低,创造新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
本社直接及间接自然资源消耗呈下降趋势,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碳、汽油、水等直接资源,外购电力、办公用纸等间接自然资源消耗较2022年度有所减少。
环境指标 |
指标单位 |
2022年 |
2023年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直接自然资源消耗 |
天然气 |
立方米 |
150 |
140 |
液化石油气 |
千克 |
1620.13 |
1431 |
|
煤炭 |
吨 |
0.5 |
0 |
|
公车用汽油 |
升 |
6956 |
7023 |
|
经营活动产生的间接自然资源消耗 |
外购电力 |
千瓦时 |
1701407 |
1489288 |
办公用水消耗 |
吨 |
11427 |
10974 |
|
办公用纸消耗量 |
张 |
997335 |
913468 |
七、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
进一步探索开发了“村社通”产品,以“六保一投”信用融资模式为工作切入点,深度结合长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产销保障、保险风险承担、财政资金兜底、人行资金支持、银行明确放贷任务的一系列环节为长顺县农业产业化及绿色发展争取更多政策红利,通过股权质押、资产抵押、政策性担保、有效订单、保险保单等增信措施,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贷款对象为长顺县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农村产业发展主体,包括涉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
截至2023年末,本社绿色贷款共有14户,借款金额3283.20万元,余额3215.3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95.18万元。其中法人客户3户,个人客户11户。主要为水果种植、酒的制造、植物油加工及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等四个主要投向。重点对绿色、低碳、有机等绿色信贷领域投放,“政银企”共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2023年绿色贷款投放情况概览
指标名称 |
指标值 |
单位 |
绿色贷款余额 |
0.328 |
亿元 |
绿色贷款占比 |
0.71 |
% |
绿色贷款客户数量 |
14 |
户 |
八、绿色金融创新做法及成果奖项
1.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全辖各营业网点铺设社保卡即时制卡机具29台、村村通服务机具95台,作为县域规模最大,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专注服务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地方金融服务触达村组,实现了村级办理社保业务全覆盖,积极配合县人社局开展银社一体化工作,按照工作进度铺设相关设备,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银社一体化建设质效,铺设智能桌面终端20台,辖内网点全覆盖,全面提升了农村客群服务的便利性。截止2023年末,社保卡发卡18.18万张,较2022年新增1.01万张,新增激活2.26万张,惠农补贴对象覆盖率为89.80%,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加强。增加柜外清等设备,实行电子签名,实现了无纸化电子凭证。业务流程无纸化、智能化办理,降低了纸质凭证的使用,进一步提升绿色环保的工作实效。
2.推广数字金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长顺农信联社加强绿色金融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转账全免费,线上储蓄,线上贷款、线上购物、同时探索了“智慧医院”、“智慧停车场”“智慧校园”和“黔农e付”收单业务等智慧场景的搭建和应用,为全辖提供便利的绿色金融服务。目前,本社依托黔农云线上金融场景与非金融场景,实现无纸化贷款、无纸化储蓄、足不出户购物等,为县域内金融需求和生活需求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本社与县域相关企业合作已建成“智慧医院”3个,分别为长顺县人民医院、长顺县妇幼保健院、长顺县中医院,实现挂号缴费就医一站式服务。累计推广黔农云客户123508户,较年初上升20838户,黔农云信贷替代率为92.68%。累计推广黔农e付商户共7991户,活跃商户数为3404户,活跃率为42.59%,智能POS终端574台。商户时点余额12.29亿元,年累计交易笔数2027.68万笔,年累计交易金额29.24亿元。线上贷款签约数42937户,较年初增加11094户;线上贷款客户数19465户,较年初增加8609户;个人线上贷款客户替代率58.36%;线上贷款余额达17.2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8.23%。
九、支持普惠主体及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情况
截止2023年末,我社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53363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33.9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266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0.0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余额212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0.047%。发放绿色信贷共计14户21笔,贷款金额3264.2万元,贷款余额3198.4万元,均属生态环境产业。按贷款承贷主体划分,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106.2万元,贷款笔数11笔,单位贷款余额3092.2万元,贷款笔数20笔;按承贷主体所属行业划分,农林牧渔业绿色贷款余额388.4万元,制造业绿色贷款余额2810万元。
十、数据梳理、校验及保护
本社为保障绿色金融及环境相关统计数据安全、提高数据质量,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架构、数据治理体系,明确专人负责数据治理工作,保证绿色金融相关数据统计准确。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部数据的标准化规划并有效推进,每年开展不低于一次数据质量检查,建立数据质量整改问责机制,并将数据质量纳入考核。三是在确保数据准确的前提下,高效、准时的报送监管报表和报告,避免发生错报漏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