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龙里农商银行抓实普惠大走访促各项业务发展

来源:贵州龙里农商银行 发布时间:2021-09-03

      今年4月份以来,龙里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农信人熟、地熟、人多、面广的优势,聚焦主责主业,坚定支农支小,强化责任担当,发扬农信“挎包精神”,坚持四个原则,深入开展普惠大走访工作,把线上速度和线下温度相结合,积极当好金融知识的传播者,全力做好服务百姓的贴心人,努力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助推各项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为客户提供方便、足额、实惠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务该行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下沉,夯实信用工程基础工作,推进信用工程提档升级,将客户信息采集、录入任务落实到客户经理,按日进行督导,督促客户经理走出去,开展精准采集农民工服务信息,为其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该行水场分理处主动出击,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了3个走访小组,通过提前制定走访计划、倒排工期表、建立走访台账等方式,扎实开展农户信息采集、“金融夜校”等工作,获得了不少“忠实粉丝”。家住龙山镇水场社区高沟三组通过“黔农e贷”系统成功借款3万元用于生猪养殖的彭锦祥,直夸农商行是农家人致富路上的好帮手,并表示会向更多的农民兄弟推荐;水场社区红岩村花果园组的王孝礼通过“黔农e贷”成功借款2万元解决了早餐店的燃眉之急后,每日都积极向自己的客户宣传“黔农云”的便捷之处;家住水场七组的“见义勇为”使者宋启会在水场分理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黔农云”系统独立向家人转款后,笑着说道“原以为我们已被高科技时代淘汰,但农信社细心的服务又让我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据悉,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完成信用工程信息采集更新24015户,农户贷款余额30.69亿元,较年初增加2.1亿元;截止7月末,办理“村村通”业务41346笔,金额3886.08万元;今年共开展“金融夜校”746次,参会人次8921人 。

      坚持服务至上原则,通过普惠大走访引导干部员工始终把服务挺在最前面该行深入践行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宗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共建为基础,分类组建党建联盟小组,开展信用联盟小组创建,对联盟小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良的金融服务,通过共建共创共享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发动起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详细介绍了龙里农商银行“黔农宝”系列存款产品,并针对中老年群体,重点普及了存款保险、反假币、防范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与实际案例,增强广大群众辨识非法集资能力及理性投资理财的意识,引导公众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盲目投资和冲动交易,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坚持全面覆盖原则,通过普惠大走访,实现区域和人员走访全覆盖该行北部工业园区分理处通过保持服务定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动力的“服务手册”做实普惠大走访工作,不断深化与企业客户的“鱼水情”。该分理处积极筛选辖区内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支持对象,充分做好调研摸底,坚持“银企携手、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企业开展走访对接和上门服务工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经济下行,疫情尚未结束的压力下,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为企业纾困解难。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展期、续贷、提前办贷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紧扣园区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支持园区企业产业链发展,加大对地方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争做百姓最贴心的金融机构。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可量化评估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推动走访走深走实,走出成效。该行强化考核引导,推行“团队评比+个人计价”的考核模式,通过多轮双聘、竞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强化网格化管理,落实“一格四员”责任管理,确保金融服务不留死角,真正转变“坐商”到“行商”。现目前该行客户经理数量已达到员工总数的30%以上,计划三年内达到40%以上。今年5月,龙里农商银行与龙里供电局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建立了联合网格走访机制,持续加大营销力度,扎实推进电费代缴与用电客户信用工程信息采集、评级授信工作,通过“黔农电惠通”等金融产品满足用电客户电费缴纳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双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龙里农商银行将围绕省联社“一二三四”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守支农支小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体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严守发展和风险“两条底线”,持续推动“三项规划”落实落细,着力夯实“四个基础”,全力打造“五型企业”,坚定发展信心 ,主动担当作为,改革稳步推进,奋力构建龙里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供稿:熊炼青 徐飞  熊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