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路分社“三个有”实现稳存增存
面对经济下行、新冠疫情、市场竞争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赤水联社西环路分社紧紧抓住“团队、坚持、服务”三个关键词,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存款业务稳步增长。截止目前,西环路分社各项存款余额40172.12万元,今年新增5927.35万元,增幅17.31%,增量排名全联社第一位。
团队建设有活力
人心齐,泰山移。一切工作都要靠人去落实,西环路分社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坚持以增强团队活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把员工管好、把人心聚齐、把力量聚拢。
“和谐、团结、向上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核心,是凝聚干部员工的灵魂。”西环路分社负责人袁利菊这样总结她们的团队文化。
袁利菊是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市中信用社和西环路分社主任,工作事务多,一天几头跑,但她没有因此忽视西环路这个分社,每周会安排4天时间到该网点,与网点员工一起搞宣传、抓营销,始终与员工战斗在一起。
“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心,给员工更多的是鼓励,让员工有目标感、信念感,这样员工才有动力。”在员工心中,袁利菊是一个开朗、随和的人。
“只要不是违反规章制度,我都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大家,大家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很多时候她们会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不需要我安排、督促。”除了铁的规章、铁的纪律外,团队的温情让员工更“忠心”、更“自觉”。
搞定员工家属,是西环路分社的又一个“窍门”。西环路分社常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员工家属聚会,拉拉家常、摆“龙门阵”,家属对信用社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员工与家属的关系也更融洽。“家属关系很重要,和家属搞好了关系,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才更支持,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安心工作。”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西环路分社在分解任务时,充分考虑每位员工的资源、能力优势,让每位员工都能“摘到桃子”,让员工看到希望,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加上袁利菊,西环路分社只有4名员工,周边“强敌”环伺,这支“娘子军”依然能够取得骄人业绩,不得不说团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招新用有效果
作为纯储蓄网点,存款业务就是主业,“访、挖、引”是西环路分社组织存款的“三字诀”。
回访客户让存量资金留下来。西环路分社始终坚持回访存量客户,提前给定期存款客户打电话,提示客户存款即将到期,不时联系大客户,介绍新产品、新业务。“通过电话回访客户,联络感情,客户感觉受到了重视和尊重,自然愿意把资金留下来,还有富余资金的也会继续存进来。”
深挖储源把他行客户挖过来。西环路分社干部员工把身边的资源全部动用起来,通过亲戚找亲戚、朋友找朋友,把资金组织归社。打听到客户在他行有存款,找“关系”,想方设法把存在他行的资金挖过来。“我们的员工和家属们都在努力,大家一起找存款。”
以“老”带“新”把新客户引进来。依靠老朋友,才能结识新朋友。西环路分社用好老客户关系网,通过老客户找新客户,一个带一个,新客户又会带来新客户。“我们注重维护老客户,有活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很多老客户会主动向亲戚朋友宣传我们信用社,这样一个带一个的,就有更多新客户被引进来。”
这些招数很多人都想得到,平淡无奇。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不再是平凡,西环路分社老招新用,在“坚持”上下功夫,把这些常用的招数长期坚持下来,久久为功,时间长了,效果也就显现了。
服务客户有温度
西环路分社面积不大,但布置清新雅致,小巧精美。西环路分社坚信,在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的形势下,做精服务是信用社站稳脚跟、赢得竞争的关键。因此,西环路分社不断在文明规范服务上下功夫。“来有迎声、走有送声”“五部曲”成为柜员们每天的“家常便饭”。刚走进营业厅,大堂经理微笑着迎上前来,有不懂的、不会的,专业、耐心的解释不带一丝抱怨,排队等候时,一杯清茶款款奉上。
服务不止于此,遇到行动不便的客户,西环路分社还会安排专人上门服务,让客户少跑腿是一种职业道德。“遇到年纪大的、行动不便的客户,我们都会上门服务,客户有其他困难或需求,我们也会顺带帮一把,记不清一年上门服务了多少次。”
把自己放低,才是服务的最高境界。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推着他的老伴来西环分社办业务,由于该社进门有台阶,轮椅推不上去,老人很为难,老人进去办业务,留下老伴在外面又不放心,左右为难,这时大堂经理看出了老人的窘境,便协调其他客户,让老人先办,同时安排保安帮忙照看老人的老伴,很快老人的业务办完了,临走时他不断道谢。
事虽小,愿为善为则大。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好每一桩小事,日积月累,积小成大,西环路分社在客户心中树起了好形象、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