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变形记”
“老板,菜少放点盐哈。”
“老板,我们点的菜怎么还没有上哦?”
“老板,打点饭来。”
“要得要得,来咯来咯,不好意思,马上就好。”
天鹅堡苗家山庄里,点菜声、催促声交织,宛如一曲生动的“生活交响曲”。山庄老板兼跑堂的王友生忙得脚不沾地,招呼着一拨拨的客人。
认识王友生的人都说,他能有今天,都是他家的“祖坟冒青烟”。
王友生是赤水市葫市镇高竹村人,高竹村是葫市镇最偏远的村子,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出门就是山,进村的路又不好,村民除了种点粮食吃、砍点竹子卖,就没有别的收入了,“辛苦一年、半年吃完”是大多数村民的生活常态。
“年轻的出去打工还有点收入,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打工也没人要,只好留在屋头靠天老爷吃饭。”2014年,缺吃少穿的王友生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葫市镇二郎坝开发康养度假区,王友生的山林正好处在度假区规划范围,开发商赔偿了王友生一栋6层楼房和10万元的现金。
对于50多岁的王友生来讲,这是“天上掉馅饼”,他这辈子做梦都不敢想自己会摊上这样的好事。
拿到房子和赔偿款后,王友生一家开始盘算着今后的日子。
“把房子卖了,到城头去重新买一套房,以后就是城头人了。”有熟人这样给他出主意。
“要我说,干脆把房子卖了,钱存到银行,坐起吃利息都够了。”也有人这样出主意。
一家人思来想去,决定用赔偿款把房子装修出来。
“当时也没想别的,就想换个好点的房子住,老家烂墙破瓦的,下雨天还漏水。”
由于没有经验,自己又不懂预算,房屋才装到一半,赔偿款就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钱从哪里来?这可愁坏了王友生。“前面的钱都花出去了,不可能整半截就算了噻。”
找遍了亲戚、熟人,王友生也没能借到钱。万般无奈之下,王友生找到了葫市信用社。“信用社来调查了以后,第二天就叫我去办贷款,第一次贷了30万,我们两口子去签个字就贷到了。”
“信用社的人还告诉我,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改变了,以后来这里度假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我这里的条件非常适合开馆子、做餐饮,生意肯定好。”
王友生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就把一楼装修出来,开起了农家山庄,请了一个厨师,专门做一些当地的特色菜。
度假区宜居宜养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外地人来此修养度假,曾经一片荒芜的二郎坝,成了赤水最繁华的集镇。
“最多的时候有两三万人来这里度假,比葫市的总人口还多。”
有了充足的客源,加上卖的都是农家菜,味美价廉,王友生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忙的时候一天有三、四十桌人来吃饭,忙都忙不过来,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围到山庄转,招呼客人、端菜、抹桌子,我是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憨厚的王友生脸上漏出了甜蜜的笑容。
有了稳当的收入,王友生一家摘掉了戴了几辈人的“贫困帽”。前年,王友生的儿子喜结连理,去年,儿媳妇平安产下了一个乖巧的小孙子,年过半百的王友生也算是儿孙绕膝。
“以前像我们这么穷的家庭,谈个媳妇难得很,儿子都快30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要不是信用社支持我开了这个山庄,恐怕这辈子都找不到媳妇。”谈到信用社的支持,王友生很是感激。
在这期间,王友生先后在葫市信用社贷了8次款,总金额100余万元,葫市信用社对他的综合授信已经达到60万元。
“现在信用社贷款越来越方便,2017年我签约了黔农e贷,直接在手机上就可以提款了,方便得很,关键是要讲信用,有钱了就还,要用再贷。”今年,王友生的儿子也在信用社签约了黔农小额便民快贷,授信5万元。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先消费、后还账,平时老人管钱管得紧,自己想买点东西都不方便,签了快贷后,要用钱直接在手机上贷,免得向老人伸手。”王友生的儿子说。
从线下到线上,从几万到几十万,葫市信用社的服务从未断档,王友生的家庭实现华丽“蝶变”。现在,王友生家的苗家农庄一年大约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一家五口人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