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工程圆了袁崇均的“上街梦”
沿着崎岖狭窄的通组公路,我驱车半个钟头,来到了五七村高山组,通组公路修到这里就到头了。袁崇均正站在公路尽头等着我,我们昨天电话约定今天到他家采集信息。
“这里到你家还有多远?”
“不远了,翻过前面那座山就到了。前面没有通路,还要麻烦你走一截。”
袁崇均在前面带路,我跟在他的身后一步一步朝着他说的那座大山前进。
“快了快了,”这已是袁崇均第四次跟我重复同样的话。可能是常年在这条山路行走的缘故,袁崇均在前面走得很快,如履平地,我却早已累的气喘吁吁,时不时停下来略作休息。
“这回真的到了。”在我快要泄气的时候,袁崇均指着前面的一间瓦房说。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大山深处,周围没有其他人家。
袁崇均告诉我,他家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这里是高山五七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原来有10多户人家,都陆续搬到街上去了,现在就剩下袁崇均一家人还在这里居住。前些年,袁崇均留下父母和孩子,夫妻俩外出打工,为一家人谋生路。渐渐地,父母年纪大了,孩子要上初中了,周围的邻居也搬下山去了,袁崇均不得不考虑为家人换一个生活环境,一来照顾老人,二来方便孩子上学。
在外辛苦这些年,夫妻俩省吃俭用也积攒了一些钱,袁崇均决定在石笋街上买一套住房,全家人搬出大山。前不久,他到街上去问了一下,房子不便宜,要20多万元呢,这还不算装修。袁崇均细细算了一下,自己手头的钱还差近10万元。找亲戚借,都说没有,1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借个三五千还好说,借多了就难了。因为借不到钱,袁崇均准备放弃买房,准备再出去打几年工,等攒够了再买。
“为什么不去信用社贷款?”我有点奇怪。
“我这些年都在外地,也不了解贷款的政策,还以为要抵押、找熟人才得行,老人又觉得贷款很臊皮,还要付利息,越滚越多,怕还不起更笑人。”
一天上街赶场,袁崇均路过信用社门口,看到信用社的人在开展宣传,便上前去领了一份宣传资料来看,听到说凭信用就能贷款,袁崇均还不大相信。“你帮我看哈我有信用没有,能不能贷款?”他走进信贷室,小心翼翼地向客户经理咨询。客户经理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告诉他需要重新采集家庭信息后,才能为他评级授信,只要有了授信,就能贷款了。他这才相信了,留下了联系电话。事后,我及时联系他约定上门采集信息的时间。
大山里信号比较弱,我在他家的瓦房周围转了一圈,足足花费了10来分钟,才在一个3米多高的吊脚平台处找到了信号。拍照上传、录入信息、提交审核,系统流程走完了,我又指导他安装黔农云,认证、签约,系统显示袁崇均有9万元信用授信。
“现在就可以贷款了?太神奇了吧。”袁崇均有些诧异。
“你可以随时用随时贷,直接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我教他如何在黔农云上提款。
“现在你的信用值9万块钱,只要你讲信用,以后会更值钱,贷个十几二十万都没问题。”
朴实的袁崇均,凭着个人的信用,如愿以偿搬下来居住40多年的大山,过上了“街上人”的日子,实现了“上街梦”。
诚信无价,千金难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