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金融赋能赤水竹马桶盖走向海外市场

来源:赤水联社 余杰 发布时间:2020-10-19

  前几年,国人争相到日本购买马桶盖。

  事实上,在贵州赤水,用竹子生产的马桶盖早已远销欧美国家,备受欧美家庭青睐。

  走进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宽敞的产品展示大厅,竹地板、竹家具等竹制品琳琅满目,在竹工艺品展示区,整齐地摆放着数款竹马桶盖样品。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342

 

  “我们能生产的产品不止这些,要看客户提出的款式要求,像这种小盖子的,基本都是销往日本,欧美国家的客户更青睐这种大盖子的。”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张翔说。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145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327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332

 

  新锦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赤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经过数轮改制,逐渐发展成一家私营企业,专门生产竹地板、竹家具等竹木制品,曾获得贵州省林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贵州省扶贫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称号,申请专利60余项。

  2013年,新锦公司开始生产竹马桶盖,并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场。在国内,新锦公司是唯一一家具有竹马桶盖生产资质的企业,而安顺的思特技术公司和广州冠球实业公司有海外业务,新锦公司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打通了竹马桶盖的出口通道。

  “我们负责生产,通过思特公司和冠球公司销往欧美、日本等国。”

  据张翔介绍:“去年单马桶盖的销量就达到6.5万多个,产值1600多万元,今年的销售额要超过去年。”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351

 

  从一根根粗壮的楠竹,变成一个个精美的马桶盖,中间要经过去青、烘烤、切片、压板、上漆等多道工序,流水线作业。新锦公司的生产厂房里,工人们正在有序作业,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响成一片,一捆捆压好的竹板堆成一座座小山,等待着变成各种成品。

  “公司有80多名固定工人,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基本都是各乡镇的农户,做计件,每个月能有三千多的工资,多的时候有四、五千。”

  新锦公司每年加工楠竹近100万根,主要从市内各乡镇收购,每年为全市竹农创收1000万元。砍楠竹、卖楠竹成了农村的主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收入来源。

  这些年来,市政府加大投资,改善林区道路,引进龙头企业,把竹产业这篇文章越做越大,把132万亩竹林变成助农增收的“绿色银行”。

  而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的农信社,为竹产业发展持续注入了“金融活水”。从“竹源通”到“竹链贷”,从线下信贷到线上融资,赤水联社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扶持竹产业12年之久。12年来,赤水联社累计投放竹产业贷款7亿余元,20万户竹农、近100家竹产业企业直接受益。

  新锦公司转制为私营企业以来,赤水联社累计向该公司发放信贷资金8715万元,投放扶贫产业子基金1400万元。

  “公司收购楠竹需要资金周转,就向信用社贷款,资金回笼后就还款,就这样贷了还,还了再贷,年年如此。”公司负责人姚连书说。

  从几十万、几百万,到上千万,赤水联社扶持力度不断增大,新锦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竹地板、竹家具、马桶盖等竹制品外,该公司还引进2条碳化生产线,生产楠竹大棚架,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竹产业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