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非遗竹编的信合故事

来源:赤水联社 赵彬鸿,赤水联社 余杰 发布时间:2020-12-24

  赤水市大同镇,原名大洞场,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十三个文化古镇之一。

  昔日的水陆码头,依山傍水,热闹非凡,繁华犹在。

  沿老街漫步,临街的居民编着竹席、竹篓,悠然自得。

  沿下码头青石板路前行,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掩映在一片香樟林中,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围坐在一个长台前,专心致志地编着工艺品,一根根比面条还细的竹丝,光滑中带着韧性,在工人们的一双双巧手中上下翻飞。

  “每一根可以用于编织的竹丝,要经过十来道专业的工序,全靠老师傅手工才能完成。”车间负责人向我们介绍。

  41岁的张大姐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自己手巧爱钻研,加上时间的积累,如今已算得上是这儿的“熟手”了。当谈到在这里工作的感受时,张大姐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笑着对我们说:“我们家原本是高山上的,前年在信用社贷了15万的款,在街上买了房子,要还账嘛,老公就出去打工了,我就在这上班,既可以找钱又可以照顾孩子,最好的一个月能干7000多,简直好得很!”从大姐洋溢的笑容里,不难看出她对工作的满意和对生活的信心。

  “如今接到的订单太多,忙不过来了,每个周都在加班加点赶订单。”负责人介绍到。

  大同镇有近4万亩竹林,该镇发挥资源禀赋,依托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

  杨昌芹,看似一名普通的90后,却拥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著名苗族民间竹编艺人、工艺美术师等头衔。

  2007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杨昌芹,走上了竹编工艺之路,边学边干,十三年来,从小作坊到到规模化,杨昌芹始终坚持往前走。全国两会期间,杨昌芹带着赤水竹编走上了代表通道。

  如今,公司拥有100余名固定工人,除了生产工艺品外,公司还建立了研学基地,承接竹编教学体验项目,多元化发展。

  “公司能有如今的规模,还要感谢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帮助我们把产学基地建起来了。”

  今年下半年,该公司订单开始增多,销量越来越好。大同镇政府为公司协调了新的场地,建立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

  “这里原来是大同小学的老校舍,我们搬过来后需要对场地进行重新改建、装修,受疫情影响,差不多停了半年时间,当时非常缺钱。”

  大同信用社了解到该公司的资金困难后,主动与公司对接,及时向公司发放了贷款资金100万元,保证了公司顺利建立起产学研基地。

  新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一应设施齐全,工人们对新的工作环境非常满意。

  “现在来体验竹编工艺的人越来越多,明年我们会把竹编研学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杨经理说。

  非遗竹编具有做工精细、手感细腻的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赤水竹编的发展,不仅吸收群众就业,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种竹护竹,提高农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