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信用牌 三代致富梦
眼下正是采收石斛茎条的时节,旺隆镇红花村的张云刚正在自家的石斛园里忙着采收。
“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50多岁的张云刚感慨的说道。
三代人的石斛情
在旺隆镇红花村,漫山遍野的丹霞石上,栽满了石斛。
张云刚在当地种植石斛30多年,精明能干,算得上种石斛的“专家”。更为神奇的是,张云刚一家三代人都以石斛为生,名副其实的石斛“世家”。
“我们一家三辈人都是靠种石斛吃饭,你别看窝草草不起眼,它养活了我们三代人。”张云刚说。
张云刚的父亲张明熙,现在已经90岁高龄,是人工种植石斛的“第一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红花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明熙,从山上把野生石斛挖回来栽种,再拿到街上卖钱换粮食。
慢慢地,石斛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出来,种石斛的人也开始增多,逐渐成为赤水的一大特色产业。
就这样,张明熙靠着种植石斛,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到2009年,张明熙的石斛园达到了20亩。
子承父业。2010年,张明熙正式把石斛园交到儿子张云刚手里。对于这份能够带给家人幸福生活的“产业”,张云刚不敢有丝毫懈怠,把精力都投到石斛管理上,分苗、上肥、摘花、采茎,每一样活路,他都亲脚亲手干,就像精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忙的时候得起早贪黑,天不亮就要上山。”张云刚说30多年来都是如此。
一辈接着一辈干。张云刚的儿子张华政也成年了,张云刚把管理石斛的技术统统教给了儿子,父子俩共同管理着自家上百亩石斛园。
年轻力壮的张华政干劲十足,每逢采收季节,他都天不亮就上山干活,直到天黑。
“虽然很辛苦,但石斛园是爷爷和父亲一辈子的心血,我不能让他们的心血荒废,我要坚持种下去。”张华政眼神中充满坚定。
三代人的信合缘
据张明熙老人介绍,他最早种石斛的时候,都是从山上挖回来的野生石斛,后来种得多了,就需要花钱买种苗,那时家里也没有积蓄,就只能到处去借。
“不好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吃饭都恼火。”回忆起陈年往事,张明熙感叹道。
借不到钱,张明熙只好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去贷款。
“最开始贷几十元,后来贷几百元、上千元,最多的时候贷了2万元。”张明熙老人说,这期间,信用社的主任都换了7茬。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张明熙说话算话,说几时还就几时还,从不拖欠。
张明熙也记不清楚是哪一年,信用社在他家门口订了一块“信用户”的牌牌,他被评为了信用户。正是有了这块牌牌,张明熙才能放心大胆的发展石斛。
张云刚从父亲手中接过石斛园后,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因为我们家是信用户,信用社把我的授信增加到30万元。差钱了随时都可以去贷,方便得很。”
从2010年开始,张云刚累计获得信用社贷款170万元。
如今,张云刚的儿子张华政也被评为信用户,授信10万元。
张华政人年轻,脑子灵活,他看到石斛的季节性比较强,闲时基本没有事干,他就想利用这段时间,在街上做点小生意,两头都不耽搁。
有了信用社的授信后,张华政说干就干,贷款9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忙时就回石斛园帮忙,闲时则专心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这些年来我们都在信用社贷款,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谈到信用社,张云刚满心感激。
如今,张云刚一家在旺隆镇购了房,也买了车,生活越来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