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党建引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见实效
2019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办公室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及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以诚信农民建设为基础、农业信贷投入为纽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以更高标准在全省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升级建设,促进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政同抓强保障
赤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及时调整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充实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压实村(社区)主体责任,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考核到村(社区),形成党政同抓的工作局面。2020年,县(市)、乡镇(街道)两级分别制定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各年度工作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14个乡镇、103个村、643个组的升级创建任务,到2022年,成功申报农村金融信用市。
赤水市农信社主抓农村信用工程建设。2020年以来,赤水市农信社把信用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党建+信用工程”工作机制,制定了工作路线图,建立了专项考核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工作督导机制,并将信用工程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有序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升级建设。到三季度末,按新标准升级了信用组45个。
党建互联促振兴
赤水市大同镇是首批创建的信用乡镇,“金大同”是大同镇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年9月,赤水市农信社围绕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革命,以党建为纽带,以信用工程为抓手,与大同镇建立党建互联机制,以大同镇民族村为试点,落实信用工程升级建设。从支部阵地建设,到扶持产业发展,再到搭建电商平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惠农服务就跟到哪里。
据统计,自创建信用镇以来,该镇农户贷款余额增加了近2亿元,农户在农信社的存款上升了近3亿元,累计为群众减少融资成本2000余万元,全镇经济增长明显,群众得到了实惠。
2020年,赤水联社第七党支部以“党建+产业金融”示范点创建为契机,探索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根据党员分布和各乡镇产业结构,成立了3个产业党小组。按照党员包村、包户、包产业的模式,责任党员每月到包保的农户、企业帮扶问需。定期组织人员到天鹅堡、天岛湖度假区开展流动服务,为度假区的居民、游客办理开户、缴费等基础金融业务和金融宣传。通过黔农云线上代销特色农产品,在黔农云上代销旺隆石斛、元厚桂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广泛培育诚信意识,累计升级信用组23个,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11月,长沙镇成立全市首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出“金融+医疗+教育+社保”服务模式,为全镇农民工家庭及困难家庭提供综合性惠民服务。该镇自2015年创建为信用镇以来,累计投放贷款5.3亿元,支持群众发展产业及自主创业超9000万元,惠及全镇1500余户农户。
2020年,赤水市农信社还针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7款“乡村振兴”贷款产品,加大对竹、石斛、畜禽、生态水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支持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党建推动见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村信用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创建信用乡镇12个、信用村(社区)102个、信用组709个,评定信用农户6.34万户,贷款授信55.67亿元。
就在2020年进入尾声的时刻,赤水市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再传喜讯,12月11日,省联社批复赤水市白云乡为信用乡。
自2011年成功创建首批信用乡镇以来,赤水市农信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超200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超100亿元,支持“十百千万”工程16.86亿元,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赤水市成功创建信用单位28个、信用企业4个。信用单位创建成功后,单位职工贷款净增1700余万元,利息支出将减少50余万元。
今年5月,贵州农信信用工程系统上线,贷款服务提档升级,实现了“贷款流程再简化、服务效率再提速、客户体验再提升”,农户贷款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办、足不出户秒到账”。
信用工程系统上线以来,全市累计采集农户信息24428户,评级授信17734户,授信总额165167.54万元,用信12682.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