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我的扶贫故事 | 黄光华:真心真情赢民心

来源:遵义信合 发布时间:2020-12-04

  金秋十月,黔北大地下起了小雨,海拔1000余米的巴渔村大坪山组笼罩着一层薄雾,青砖黛瓦若影若现,只听见远处的鸡鸣狗叫声。

  “有些时候对父母都没有这样关心,比走亲戚还勤”,黄光华驾着车子沿着蜿蜒曲折而平坦的公路一路前行,这条路对于他来说,这是另一条“回家”的路,这里住着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2017年,黄光华作为国资委选派的驻村干部,第一次接触基层工作,和群众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扑下身子办实事,沉下心来解难题。3年驻村帮扶,用青春书写扶贫故事,用汗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心系百姓  解决群众烦心事

  “经常来,这几年对我们很费心,感谢他的照顾。”张贵双是黄光华帮扶户,勤劳、朴实,谈起帮扶责任人黄光华,她满是感谢。

  2018年,张贵双因右腿粉碎性骨折住院,原本靠着种植烤烟产业脱贫的家庭,因为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而放弃了烤烟产业,靠着丈夫就近务工赚钱养家,黄光华了解到张贵双情况后,马上为她落实医疗政策性补助,通过报销,解决了张贵双绝大部分医疗费。张贵双因脚受伤,不但少了一份收入来源,更需要经常吃药恢复腿伤,黄光华想到张贵双这种情况,提议村委会将张贵双家属纳入公益性岗位,从而解决了他们家就业和收入难题。

  张贵双“坎上邻居”邓友英也是黄光华结对帮扶的贫困户。

  邓友英患有智力二级残疾,按照政策她应该享有一定的残疾补助,刚帮扶到邓友英的时候,黄光华发现邓友英的身份证号码要比别人多两位,他经过了解,才得知邓友英是残疾人,同时也发现邓友英因为无残疾证,并没有享受到残疾补助。

  “这可是关系到她的补助问题,一定要落实到位才行”,黄光华想到关乎贫困户切身利益,马上联系镇民政部门和县残联补办残疾证,来到县政务大厅,得知办理残疾证需要残疾对象的小二寸照片,于是黄光华在政务大厅坐了一天,等着邓友英女儿传来照片为其办理。残疾证办理好了,邓友英每个月领取到补助,还享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费减免政策。

  

主动作为  提升群众幸福感

  “刚到大坪山组的时候,那天下着小雨,空气中弥漫着猪牛粪便的气味,地上粪便到处都是,简直下不了脚,”看着通组路、院坝坑洼泥泞、圈舍乱建、粪水乱流、鸡鸭乱串的景象,黄光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面对这种他无法想象的居住条件,他心里没有了底气。

  “作为驻村干部,我身上有重要使命和责任,一定不能退却”,黄光华给自己打气,他在心里默默地许诺,一定要改变大坪山组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善脏乱差的现象。于是,黄光华专门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了大坪山组的情况,并成功协调到40余万元帮扶资金,解决该组的道路硬化和圈舍改造。但是他没有想到,群众工作如此艰难,钱到位了,却落实不下去。

  “拆圈,拆了猪仔哪里关,木材哪里放,不允许拆”,大坪山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身体年迈、思想固化的老人,一听到要拆圈改造,这可急了村里的这些老人。黄光华完全没有想到村民对拆圈这件事如此反对,他心想,钱都给你们找好了,你们还不支持工作,环境改好了是你们得益。

  “不行,畏难将更难,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开群众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多次走访下,他发现在众多群众反对声中,多了几个支持的声音,于是他开始带领那些“支持者”,形成调解工作组,最终把这改圈件事敲定。

  动员、规划、拆圈,填坑、硬化……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忙碌,乱建圈舍拆除了、院坝硬化了、通组路也通畅平坦了,村庄里多了几栋新房,大坪山组焕然一新。

  “圈改好了,门前的路也修好了,我们的心也跟着敞亮了。”71岁老人张国玉乐呵呵的说道。

  

行动践初心 增强群众认可度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黄光华陪家人过节的计划,他带上口罩、酒精和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投入到巴渔村疫情防控第一线。

  询问、观察、测温、登记、送药……黄光华每天在坚守在村口的隔离卡点,用干哑的喉咙换来群众的安全和健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他又走乡窜户为群众做好产业规划,全力以赴奔赴在脱贫攻坚路上。

  路畅了、水通了、电保障了,房子敞亮了、群众心暖了……驻村以来,黄光华解决了一件又一件让群众牵肠挂肚的小事和难事,用无私奉献和真情付出赢得了百姓的赞许,用实干和坚守赢得了组织的认可,2020年被评为道真自治县优秀帮扶干部。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虽然多且杂,但每一项都很有意义,在扶贫工作中,我学习、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不少,都将是我这一生的宝贵财富”。黄光华在扶贫日记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