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民族村,一个也不掉队 ——记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第一书记王福财

来源:遵义信合 发布时间:2020-10-23

  望云峰下,大同河畔,茂林修竹,曲觞流水。

  这里是“全国生态文化村”,这里是“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这里是赤水市屈指可数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185户苗族同胞居住在这里。

  谁曾想,2016年前,这里还是省级三类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564人。

  2018年4月,受省国资委委派,赤水联社员工王福财被派驻大同镇民族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带领民族村少数民族同胞们脱贫奔小康,成为王福财的头等大事。

  

建强堡垒战贫困

  这里也曾是基层党建品牌“双晋”(党员晋星、支部晋级)工程的发祥地。

  但在王福财到民族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前,村党组织管理不规范,阵地建设薄弱,办公环境简陋,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王福财从组织阵地开始抓起,主动向联社党委汇报,向民族村捐赠10万元资金,打造组织阵地,改善办公环境。王福财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建设“谈心室”“说事室”,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利民机制,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有了阵地,党员教育随之跟上。村党支部大抓政治学习,上级有了新政策,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学习,并在群众当中广泛宣讲。为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支部还把49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脱贫攻坚突击队,遇到重要工作任务,突击队员先上。2018年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人,培养后备村干部5人,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为民族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培养了“后备军”。

  

产业富民开新景

  今年七月,民族村大石盘300亩桃树挂果,果香四溢,引来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王福财发动村民发展起来的“百亩桃园”已经挂果两年了,注册商标冠名为“大石盘金果”,既饱了游客的“口福”,也鼓了村民的“钱袋”,解决了61户群众就近就业。

  “民族村穷就穷在没有产业,穷就穷在缺乏领路人。”这是王福财开展驻村工作调研后的启示,发展脱贫长效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王福财开展驻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王福财等村支两委一班人的组织下,全村开展了“春风行动”,强抓脱贫攻坚政策优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大力开展旅游产业扶贫、人居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经过考察,王福财认为该村非常适合种植石斛,于是带领其他村干部,积极协调农户,以村委名义,向群众流转土地200亩,建起了石斛种植基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石斛种下去后,村里安排不出专人来管理,这对基地发展极为不利,搞不好全部投入都要“打水漂”。

  王福财了解到该村村民杨丛国在家种植中药材,非常适合基地管理人选。王福财主动找上门,动员杨丛国,经过反复协商,杨丛国同意以承包的方式管理石斛基地,基地产生的效益村里分六成。

  民族村的竹编是出了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就是竹编技艺传承人。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民族村自然不遗余力支持杨昌芹的竹编产业,从争取资金、场地建设,到材料供应,再到市场销售,王福财忙前忙后,帮忙协调。

  目前,民族村积极培育、推介致富能手,杨昌芹、熊家英、何柏霖等一批农村“领头雁”,成为群众致富带头人。

  驻村以来,王福财带领该村发展了石斛基地、切片厂、精品果园、茶场、苦竹笋基地等多个村集体项目和扶贫产业,已累计向177户贫困户分红近18万元。

  目前,该村成立了黔北视窗苗族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将民族村划分为民族文化演艺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等5大区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丹霞溪谷”休闲度假区、“山水国际”和“百丰洞天阁”旅游地产已全面开工建设和部分投入使用;望云峰千亩茶场、五云山竞技垂钓观光茶园和千亩蔬菜基地、冷水沟高山滑翔基地等农旅观光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民族风情展示馆、祭祀广场、民族风情街等已具雏形……

  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如今已“脱胎换骨”,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文明新风扑面来

  驻村期间,王福财深入走访群众,排查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化解,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今年上半年,王福财调解了家庭、土地纠纷30余起,有力地维护了民族村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他定期组织村支两委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加大《民法典》学习宣传,制定了“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疫情防控期间,民族村六组的贫困户赵银富不听劝阻,执意上街赶场,与值守人员大吵大闹。王福财到场后,耐心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以利害,赵银富终于打消了随意外出的念头。

  孔大路改造期间,公路沿线群众的思想不统一,有的群众认为修路会占用自家的土地、山林,向村里提出过分的要求,阻止道路施工。王福财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从眼前的好处,到远期的利益,让群众慢慢转变过去的狭隘观念,支持公路建设。在王福财的疏导下,四组群众邓吉林带头把公路边的树砍了,支持村里修路,此举得到了沿线群众的积极响应,公路改造得以顺利进行。

  民族村二组的张超文一家热爱文娱表演,王福财就和他一起探讨,如何把村规民约融入到苗族传统文化、石顶山红色文化,自编自演,向群众展示。经过反复修改、演练,该村成功创作了《石顶烽火》等系列文化节目,成为民族村引领乡风文明的一股“清流”。

  如今,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新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族文化欣欣向荣。走进民族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古香古色,街道整洁、干净,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景象扑面而来。

  2019年底,全村17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1.45万元,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少,一个人也没有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