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贵在驻“心”——记茅台农商银行驻村第一书记佘荣杰
“驻村要驻身,更贵在驻心。”佘荣杰是仁怀市高大坪镇龙源村第一书记,当谈及驻村以来最深切的感受时,他如是讲到。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一下雨,房子就漏水,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得。”破旧、低矮、潮湿,这是贫困户刘永现一家人不足50平米的小窝,也是那个泥坯老屋的真实写照。
2019年10月,佘荣杰了解情况后,当即着手为他申请农信小康屋。放线、打顶、装修……直至搬家,佘荣杰一路“护航”,小心地呵护着刘永现一家的安居梦。
今年2月的一天,村委会接到群众举报,有村民从武汉返乡未主动报到,佘荣杰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去核实了解情况。”同时,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他带领党员干部,逐户排查宣传,落实最严防控举措,多渠道购买防控物资。
今年6月中旬,龙源村突降暴雨,山洪冲毁了沙湾组和渡口组的饮用水管。佘荣杰不惧危险,冒雨赶往现场查看险情,迅速组织抢修,当天便恢复了供水。
据了解,在佘荣杰的努力下,茅台农商银行投入资金54万元,修建农信小康屋23栋,资助贫困大学生32人,发放圆梦助学金11万元,捐赠龙源小学、沙坝小学校服237套,协调疫情防控物资价值2.56万元。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必须冲在前面,与人民群众共患难。”佘荣杰在民情日记里写道。
干事创业的“用心人”
2019年以前,要到龙源村金竹坎组,悬崖边上的一段蜿蜒小道是必经之路,初次走这条道双腿直打颤,这是当地人对龙源村交通状况的描述。
要想富,先修路。在佘荣杰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一条3.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穿过悬崖,直通老百姓家门口。
“晴天不扬尘,雨天不沾泥,终于告别了金竹坎的悬崖路。”提起组组通、连户路,65岁的刘永虎欢喜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
龙源村的变化不仅是交通,佘荣杰和村两委干部带领广大群众拧成一股绳,发起了“水、电、路、讯、卫”的大决战。
近2年来,龙源村新建水窖37个,自来水安装入户,广电网络宽带覆盖面100%,房屋风貌改造423户,安装路灯1103盏,配备垃圾桶1440个······
“群众不仅有了精神追求,还能在广场跳舞、锻炼身体,过上了城里人才有的生活。”被评为“卫生文明户”的石六娥满心欢喜,正在设施齐全的信合广场载歌载舞。
通过“五好”家庭、道德模范户等评选表彰,群众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建言献策,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曾经闭塞落后的龙源村,如今设施完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不仅被评为“仁怀市文明村”,而且成为桐梓河畔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脱贫致富的“有心人”
产业基础差,特色产业不突出,发展壮大难度大,严峻的村情摆在眼前。
脚步是搭建干群连心桥的有效途径。这是佘荣杰调研龙源村产业情况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动态,那天他走了16.48公里。
2018年9月,在佘荣杰支持下,贫困户徐志康向茅台农商银行申请了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决心要在养殖业干出一番天地。
一年后,徐志康又获得了茅台农商银行7万元的贷款支持,圈舍一举扩大到270平方米。“现在存栏的牛有25头牛,价值至少32万元。”在宽敞的两层新房,徐志康指着不远的牛圈开心介绍。
截至目前,佘荣杰组织召开群众会21场次,将支农惠农政策与“金融夜校”有机结合,支持群众脱贫增收。仅2019年,协调茅台农商银行高大坪支行,向龙源村发放贷款1527.92万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333.6万元。
作为村党组织“带头人”,佘荣杰与村两委一起,经过多次分析研判,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确立了“经果林+种养殖”为主的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龙源村种植高粱2500亩、砂糖柑300亩,发展稻田养鱼50亩。同时,砂糖桔机耕道、林下养鸡等项目落地建设,850亩有机高粱基地完成规划。
截至2019年12月末,龙源村最后的29户96人全部脱贫。这样的成绩,对于佘荣杰来说,是沉甸甸的,背后是党员干部的无数个日夜坚守,是全村群众的不懈努力,更是驻村第一天他为老百姓的许下的深深承诺。(茅台农商银行/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