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返回
打印 关闭

夙兴夜寐创奇迹 模范先锋感党恩 ——学习老党员董继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来源:贵州乌当农商银行 发布时间:2021-05-26

      83岁的高龄,62年的党龄,35年的贵州农信工龄,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工会、省、市相关单位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贵州省金融系统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巾帼建工模范”、“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誉为贵州省银行业的骄傲!这,就是贵州乌当农商银行退休老党员、老前辈董继英最真实的写照。
  盛名之下无虚士。多年来,董继英工作成绩突出,硕果累累,声名远扬,享誉全国金融系统,这一切都离不开她作为一名忠贞不渝的老党员,一直以来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和“挎包精神”。
  董继英刚调入乌当联社(贵州乌当农商银行前身)新场信用社大坝分社做会计时,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该分社还是一个连年亏损,储蓄存款余额仅2万元,前景堪忧的“烂摊子”。狂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面对如此艰辛的境地,董继英并没有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甩手不管,她坚定信念,狠下决心,逆流而上,以无以伦比的热情和始终不渝的意志,投入到当地农村金融工作中去。在通过前期走村串户和实地调研后,她全面掌握了该分社业务开展难、局面打不开的主要原因,并据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
  一方面,董继英白天工作,晚上走访,每天走家串户、深入群众、听取客户的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向群众反复宣传储蓄的基本政策和储蓄利国利民的道理......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加深了他们与信用社的感情,和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同时还摸清了群众不愿到信用社存款的一大原因——离分社不到500米地方还有另一个金融机构,为了业务发展,他们各显神通,宣传、动员,以自身优势吸引储户,因而绝大部分存款都流入该金融机构之中,导致分社存款少得可怜。
  为方便群众,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董继英要求分社早上班,晚下班,中午不关门,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且星期天、节假日也照常营业,几乎处于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继英带领下,分社解决了储户存取钱不方便的问题,受到储户们一致的欢迎和好评。
  另一方面,董继英坚信依靠高质量的服务,能赢回客户的信任和拥护。例如,有次一个村民生病,临近深夜还要去医院,急需用钱,但当时没有自动取款机,村民手足无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董继英听说后,二话不说,连夜帮他取钱,解决了该村民燃眉之急……诸如此类例子很多,在此不胜枚举。通过始终如一的用心用情服务,董继英的服务理念逐渐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慢慢地,大家纷纷将钱从旁边的金融机构存入她所在的分社。
  在董继英及其同事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分社业务量直线上升,从原来每天门可罗雀、不到一笔,到后来的门庭若市、每天几十上百笔,储户从原来不到300户到7444户,存款余额从刚来时的2万元到225万元。87年至91年,短短四年间,分社新增储户7144户,增长20多倍;净增存款213万元,增长100多倍。分社扭亏为盈,一下子从人人避而远之的“烂摊子”,变成大家眼中非常抢手的“香饽饽”。这简直就是一大奇迹啊!
  付出终有回报。董继英艰苦奋斗的事迹震撼人心,随之也得到了大力宣传,而来自外界的各种赞美和荣誉也纷至沓来,尤其是全国金融系统劳模的称号,让当时的她名声响彻了整个金融系统。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董继英光鲜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随着年龄增长,业务量一天天增多,由于常年没有休息,她身体每况愈下,但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她不得不经常带病上岗,坚持忍痛完成各项工作,最终创造了常人眼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另外,由于董继英对工作的无限狂热和全力付出,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在她最敬爱的老母亲弥留之际,也没能在床榻前送母亲最后一程,这是她一辈子的遗憾,却还因此遭受亲友的谴责和白眼,背负了“不孝”的骂名,但是董继英所作所为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客户,相信她母亲在天之灵,也会倍感骄傲……
  时至今日,在喜迎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再次重温老一辈共产党人董继英艰苦奋斗的故事,仍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瞬间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她爱岗敬业、以行为家、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激流勇进的精神,引领了一代又一代贵州农信人奋勇拼搏、力争上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屹然挺立于贵州金融行业的强者之林!